茅堂檢校收稻二首

· 杜甫
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頃間。 喜無多屋宇,幸不礙雲山。 御裌侵寒氣,嘗新破旅顏。 紅鮮終日有,玉粒未吾慳。
拼音

所属合集

#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茅堂:茅草蓋的堂屋,指簡陋的住所。
  • 檢校:檢查,覈對。
  • 香稻:指香氣撲鼻的稻米。
  • 三秋: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
  • 平田:平整的田地。
  • 百頃:形容田地廣闊。
  • 屋宇:房屋。
  • :幸好,幸運。
  • 御裌:禦寒的衣物。
  • :侵襲。
  • 嘗新:品嚐新收穫的糧食。
  • 破旅顏:破除旅途的疲憊和憂愁。
  • 紅鮮:指新鮮的紅米。
  • 玉粒:比喻稻米晶瑩如玉。
  • (qiān):吝嗇,缺乏。

翻譯

在秋末的時節,香氣撲鼻的稻米成熟了,廣闊的平田間一片豐收的景象。 幸好這裏沒有太多的房屋,使得雲山的美景不受阻礙。 穿着禦寒的衣物抵禦寒氣,品嚐新收穫的稻米,消除了旅途的疲憊和憂愁。 新鮮的紅米每天都有,晶瑩如玉的稻米並不吝嗇於我。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杜甫在秋末時節檢校稻田的情景,表達了他對豐收的喜悅和對簡樸生活的滿足。詩中「香稻」、「平田」等詞語生動地勾勒出一幅田園風光圖,而「幸不礙雲山」則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珍視。通過「嘗新破旅顏」和「玉粒未吾慳」,詩人傳達了對新收穫糧食的喜悅和對生活的感恩。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杜甫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之美的讚美。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