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僧無涯號棲雲乞賦

· 張翥
上方何處但聞鍾,深護林扉翠幾重。 臥冷衲衣侵片石,行隨錫杖度千峯。 鬆晴每下安巢鶴,潭暮時留聽法龍。 更欲移禪沃洲去,微茫巖洞不曾封。
拼音

所属合集

#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上方:指寺廟的高處。
  • 衲衣:僧人穿的衣服。
  • 錫杖:僧人所持的杖。
  • 聽法龍:傳說中能聽懂佛法的龍。
  • 沃洲:指遙遠的地方,這裏可能指理想的修行之地。
  • 微茫:模糊不清的樣子。
  • 巖洞:山中的洞穴,常被僧人用作修行之所。

翻譯

寺廟高處,鐘聲隱約可聞,翠綠的樹林重重深鎖着門戶。 僧人臥在冰冷的石上,衲衣顯得單薄,行走時隨着錫杖穿越無數山峯。 晴朗的日子,松樹下常有鶴兒安巢,傍晚時分,潭邊似乎有龍在聆聽佛法。 更想將禪修之地遷移到遙遠的沃洲,那裏的巖洞模糊不清,未曾有人封鎖。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名叫無涯的僧人在深山中的修行生活。詩中通過「上方」、「林扉」、「衲衣」、「錫杖」等詞語,勾勒出一幅靜謐而深遠的山林禪修圖。僧人的生活簡樸而超脫,與自然和諧共存,體現了佛教中追求心靈自由和精神淨化的理想。末句「更欲移禪沃洲去,微茫巖洞不曾封」表達了僧人對於更深層次修行的嚮往,以及對未被世俗侵擾的純淨之地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元代詩人張翥對禪宗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詩歌藝術。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