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沛

南嶽滿湘沅,吾師經利涉。 身歸沃洲老,名與支公接。 淨教傳荊吳,道緣止漁獵。 觀空色不染,對境心自愜。 室中人寂寞,門外山重疊。 天台積幽夢,早晚當負笈。
拼音

所属合集

#僧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南嶽:指衡山,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
  • 湘沅:湘江和沅江,湖南省的兩條主要河流。
  • 利涉:順利渡過,這裏指經過。
  • 沃洲:地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指某個幽靜的地方。
  • 支公:指支遁,東晉時期的高僧,以博學和清談著稱。
  • 淨教:指佛教。
  • 荊吳:荊州和吳地,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
  • 道緣:修道的緣分或機會。
  • 漁獵:捕魚和打獵,這裏比喻世俗的追逐。
  • 觀空:佛教用語,指觀察事物的空性。
  • 色不染:不被外界的色相所染污。
  • 對境:面對各種境界或情況。
  • 心自愜:內心感到滿足和安寧。
  • 天台:指天台山,佛教名山,位於浙江省。
  • 負笈:揹着書箱,指求學。

翻譯

南嶽山脈橫亙湘江和沅江之間,我尊敬的老師曾順利地經過這裏。他最終歸隱於幽靜的沃洲,其名聲與古代高僧支公相接。佛教的清淨教義在荊州和吳地傳播,他的道緣止於世俗的追逐。他觀察事物的空性,不被外界的色相所染污,面對各種境界,內心感到滿足和安寧。室內的人感到寂寞,門外是重疊的山巒。天台山積聚了許多幽深的夢境,不久我將背起書箱前往求學。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高僧的隱逸生活和其對佛教教義的深刻理解。通過「南嶽滿湘沅」和「沃洲老」等自然景象的描繪,詩人展現了一種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態度。詩中的「觀空色不染,對境心自愜」深刻表達了佛教的空性觀念和內心的寧靜滿足。最後,詩人表達了自己對這種生活的嚮往,預示着即將踏上求學之路,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皇甫曾

唐安定人,字孝常。皇甫冉弟。玄宗天寶間進士。歷侍御史。後坐事貶舒州司馬,移陽翟令。工詩,出王維之門,詩名與兄相上下。有詩集。 ► 4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