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堂堂大元朝,貪官污吏當權。河水氾濫成災,新鈔大量印造,貨幣迅速貶值,民不聊生,引起了紅巾軍千萬人起義。官權氾濫無度,刑法殘酷苛刻,百姓怨聲載道。社會都到了人吃人的地步,用錢去換錢,什麼時候見過這種情形?奸人做了官,做官的又都是貪官污吏,賢明的人得不到重用,悲哀啊真是可憐!
注釋
正宮:宮調名。十二宮調之一,是元曲常用的宮調。醉太平: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凌波曲”,入“正宮”,亦入“仙呂”“中呂”。首二句須對仗,五、六、七句鼎足對。
堂堂:氣象宏大莊嚴。
奸佞(nìng):諂媚巧僞、撥弄是非而又陰險狡猾的壞人。指元末丞相脫脫、參議賈魯等人。佞,善以巧言獻媚取寵者。
開河:指開掘黃河故道。因爲元朝末年黃河水患連年不斷,威脅了京師運漕的生命線,故由丞相脫脫責成工部尚書賈魯開浚黃河故道,引黃入海。變鈔:指變更鈔法。元順帝朝丞相脫脫爲彌補國庫空虛而採取的更定鈔法的措施,強行規定以不等價的兌換標準推行新鈔。由於濫發新鈔,致使物價飛漲,民怨沸騰。
惹紅巾萬千:引起成千上萬起義的紅巾軍。紅巾,指元末由韓山童、劉福通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因他們用紅巾裹頭爲標誌,故名“紅巾軍”。
官法濫:指官吏貪污成風和拿錢買官。《草木子》記載:“元朝末年,官貪吏污……自秦王伯顏專政,臺憲官皆偕價同而得,於是有司錄風。上下賄賂,公行如市。”
人吃人:當時黃河泛區饑民相食的情況時有發生。《草木子》載:“元京飢窮,人相食。”
鈔買鈔:指朝廷更定鈔法後,舊鈔與新鈔的倒換買賣。
哀哉:真是悲哀啊。
序
《醉太平·堂堂大元》是流行於元朝末年的一首散曲,作者不詳。這支曲子從一個側面揭露了元朝政治黑暗、吏治腐敗的混亂情況,揭示了農民起義的社會根源。全曲通篇都在控訴社會現實,有如戰鬥檄文,格調質樸自然,語言辛辣明快,音調鏗鏘有力,重疊對偶句式的運用於變化中見工巧,堪稱元曲小令之佳構。
賞析
這首散曲取的是“醉太平”的曲牌,寫的卻是不太平的時世。一說曲子原題就作“譏奸佞專權”。起首兩句“堂堂大元,奸佞專權”就是對“大元”作開宗明義的否定。“大元”前著“堂堂”二字,諷刺、輕蔑之意十分明顯,較之“堪嘆大元”“可笑大元”之類的直露說法,更顯憤激。
三、四兩句,是對元末朝政的總結。元明間人葉子奇在《草木子》中曾載無名氏詩一首:“承相造假鈔,舍人做強盜。賈魯要開河,攪的天下鬧。”可見“開河”與“變鈔”確是當時激起朝野沸動、天怒人怨的兩大原因。由於“開河”徵發人數衆多,而貪官污吏趁機剋扣盤剝,工程遂成爲影響中原的擾民之舉。《草木子》雲:“朝廷所降食錢,官吏多不盡支放,河夫多怨。”加上治河過程中,民夫掘出石人,上有謠諺曰“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於是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乘勢以之爲號召,發動了紅巾軍農民起義,最終導致了元王朝的滅亡。由於“變鈔”後,新鈔粗濫不堪使用,結果民間反以加三四成的補折倒換舊鈔,即下文所謂的“鈔買鈔”,鈔法的實行使赤貧的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惹紅巾萬千”,一個“惹”字直接揭出了官逼民反的本質,“萬千”二字則以紅巾軍的聲勢來見出統治者取“禍”之危烈,感情色彩十分強烈。
“官法濫”三句是進一步的剖析和說明。元代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刑法又極爲慘刻苛細;官吏作奸犯科,與盜賊伉靡一氣,善惡顛倒,黑白不分,已無社會正義或公理可言。《堯山堂外紀》載:“至正間,上下以墨爲政,風紀之司,贓污狼藉。⋯⋯有輕薄子爲詩嘲曰:解賊一金並一鼓,迎官兩鼓一聲鑼。金鼓看來都一樣,官人與賊不爭多。”這都是當時筆記上的實錄。
“人吃人”三句是當時人民羣衆災難的典型概括。天災人禍,民不聊生,百姓掙扎在飢餓的死亡線上。據《乾隆平原縣誌》卷九載,至正四年(1344年),山東一帶“八月復霖雨,民飢相食”。除了天災,更有人禍。朝廷的更定鈔法導致錢鈔貶值,民間反以錢換錢,當時用舊鈔換新鈔要打折使用,並要收取所謂工料費,百姓又受到盤剝。可見曲中這三句的提煉,是既典型又全面的。
末句的“哀哉可憐”四字,將上述種種駭人聽聞的黑暗情狀盡行攝人,痛恨、感傷、冷蔑、無奈,這是隻有身在其境的此中人才能抒發出來的。
這支小令直陳時事,感情如火山噴薄而出,不假雕飾,義正詞嚴,淋漓痛快。曲子格調質樸自然,語言辛辣明快,重疊對偶句式的運用於變化中見工巧。尤其是四、五、六三句,將七字句的定格化爲三組三字語形成的長句,音韻鏗鏘,若吐骨鯁。全曲幾乎近於民謠,押平聲“先寒”韻,聲韻通達而響亮。元散曲中,像這樣鋒芒畢露、直接詛咒政治的作品不多,故此曲彌足珍貴。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奸佞 (jiān nìng):指奸邪諂媚的人。
- 開河:指元朝政府爲了運輸糧食而開鑿的運河。
- 變鈔:指元朝政府頻繁改變貨幣制度,導致貨幣貶值。
- 紅巾:指元末辳民起義軍,因頭戴紅巾而得名。
- 鈔買鈔:指貨幣貶值,人們不得不用更多的鈔票去購買同樣數量的鈔票。
繙譯
堂堂大元朝,奸邪諂媚之人專權。開鑿運河和頻繁改變貨幣制度是禍亂的根源,惹得萬千紅巾軍起義。 法律泛濫,刑罸沉重,百姓怨聲載道。人們相互吞噬,鈔票買鈔票,這是何等的荒唐。賊人做官,官員做賊,混淆了愚昧與賢明,真是悲哀可憐。
賞析
這首作品深刻揭露了元朝末年的社會動蕩和政治腐敗。通過“奸佞專權”、“開河變鈔”等具躰事件,詩人指出了導致社會動亂的根源。詩中“人喫人,鈔買鈔”形象地描繪了儅時社會的混亂和人民的苦難。最後,“賊做官,官做賊”一句,更是對儅時官場腐敗、道德淪喪的尖銳諷刺。整首詩語言簡練,情感強烈,是對元朝末年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映。
無名氏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大石調 · 初生月兒 》 —— [ 元 ] 無名氏
- 《 雙調 · 折桂令 · 寄遠 》 —— [ 元 ] 喬吉
- 《 雙調 · 慶東原 · 京口夜泊 》 —— [ 明 ] 湯式
- 《 四塊玉 · 南呂 · 馬嵬坡 》 —— [ 元 ] 馬致遠
- 《 越調 · 天淨沙 · 閑題 》 —— [ 元 ] 吳西逸
- 《 詠柳 》 —— [ 唐 ] 賀知章
- 《 雙調 · 壽陽曲(二首) 》 —— [ 元 ] 馬致遠
- 《 中呂 · 滿庭芳 》 —— [ 元 ] 姚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