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曲歌辭于闐採花

· 李白
于闐採花人,自言花相似。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漢地多名姝,胡中無花可方比。丹青能令醜者妍,無鹽翻在深宮裏。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
拼音

所属合集

#樂府詩集

譯文

于闐的採花人,大言不慚說:花兒都相似。 等到明妃王昭君一旦西入胡地,胡中的美女都要羞死,大愧不如。 才知道漢族美女多多,胡中無花可與比擬。 丹青畫畫,能令醜者美麗,像那個無鹽醜女反而選入宮裏。 自古紅顏妒蛾眉,皓齒美人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

注釋

于闐:漢代西域城國。故址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這裏泛指塞外胡地。 明妃:即王昭君。漢代南郡秭歸人,名嬙,字昭君。晉朝人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後人又稱明妃。據《漢書·匈奴傳》:“竟寧元年,呼韓邪復入朝,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王昭君號寧胡閼氏,生一男屠智牙師。呼韓邪單于死,雕陶莫皋立,爲復株累若鞮單于,復妻王昭君,生二女。”《西京雜記》卷二:“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其形,按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昭君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爲閼氏,於是上按圖以昭君行。乃去,召見,貌爲後宮第一,善應對,舉止嫺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重失信於外國,故不便更人。乃窮按(調查)其事,畫工皆棄市。” 明姝:即美女。 丹青:謂顏料可以把醜女畫成美人。丹青,繪畫用的礦物顏料。 無鹽:謂醜女反而能在王宮裏作王后。無鹽,古代著名醜女,即戰國時齊宣王后鍾離春。因是無鹽人,故名。漢劉向《列女傳》:鍾離春者,齊無鹽邑之女,宣王之正後也。其爲人極醜無雙,臼頭深目,長指大節,卬鼻結喉,肥項少發。翻,反而。 自古:謂自古以來,美人皆遭嫉妒。娥眉、皓齒,借代美人。娥眉,蠶蛾的觸鬚細而彎,故用以喻女子之眉。《詩經·衛風·碩人》:“螓首娥眉,巧笑倩兮。”胡沙埋皓齒,指昭君出塞和親事。

《于闐採花》是天寶三載(744),李白遭讒離開長安時所作,從此離開了仕途。他又開始漫遊。在洛陽,遇見了已經33歲,卻仍蹭蹬未仕的杜甫。此後二年間,他們三度同遊,交情很深。

賞析

此詩借美人遭嫉,埋沒胡沙,醜女受寵,立爲后妃媸妍顛倒的現象,喻有才之士遭嫉貶斥,無能之輩反被重用。 全詩可分兩段。前六句敘事,用鋪墊的手法寫明妃的美貌。後四句議論,指出媸妍顛倒的不合理現象,爲太白自嘆遭讒被斥。 詩人以極深的愛慕之情讚揚了王昭君之美麗:以人比花,花人相似;以漢地、胡地對比,則“胡中美女多羞死”,“胡中無花可方比”。“胡中美女多羞死”及“胡中無花可方比”兩句反映了詩人思想上的偏見,但這裏爲的是強調昭君之美,且詩的落腳點不在這裏,而是在下文:即象王昭君這樣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本應讓她去其相稱的去處,可是事情恰恰相反,卻被惡人陷害,“埋沒胡沙”,像戰國時齊國無鹽地方的醜女(名鍾離春)那樣醜陋,竟至“翻在深宮”。所以詩人又以極爲憤怒之情,譴責了妍醜不分、黑白倒置那種極不公平的社會現象。黑白倒置、有才華的人受氣,詩人對此是有深刻體會的。因此,詩中所鳴的不平,在極大程度上也是詩人個人懷抱的抒發。 當時宦官、軍閥以及朋黨,無不是一手遮天,認錢認勢不認人,他們毫無人格,毫無人性,排斥異己,壓制有才能的人。詩人李白就是被排擠、被壓制的一個。詩末“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兩句,集中地表現了作者對人才埋沒的強烈憤慨。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於闐(tián):古代西域國名,今新疆和田一帶。
  • 明妃:指王昭君,漢元帝時期的宮女,後被賜嫁給匈奴呼韓邪單於。
  • :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
  • 名姝(shū):美女。
  • 丹青:繪畫用的顔料,這裡指繪畫藝術。
  • 無鹽:古代醜女,這裡比喻醜陋的人。
  • 蛾眉:古代美女的代稱,這裡指美女。
  • 皓齒:潔白的牙齒,常用來形容美女。

繙譯

於闐的採花人,自誇花朵美麗如人。一旦明妃王昭君西行進入衚地,衚地的美女都自愧不如,羞愧欲死。 這時才知道漢地多出美女,衚地沒有花朵可以與之相比。繪畫藝術能讓醜陋的人變得美麗,就像無鹽也能進入深宮一樣。 自古以來,美女縂是遭人嫉妒,衚地的沙土掩埋了她們的潔白牙齒。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比漢地與衚地的美女,諷刺了人們對於外貌的偏見和嫉妒心理。詩中,“明妃”王昭君的美麗讓衚地的美女自愧不如,突出了漢地美女的出衆。而“丹青能令醜者妍”則揭示了藝術的力量,即使醜陋的人也能通過藝術變得美麗。最後兩句“自古妒蛾眉,衚沙埋皓齒”則深刻地表達了美女因嫉妒而遭受的不幸,以及她們如花般短暫而悲慘的命運。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於美的贊美以及對於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

李白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