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閒,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羣動翛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軿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拼音

所属合集

#中秋

譯文

平時在紅塵中見到月亮,心都能清靜下來,何況是在這清秋時節的神仙洞府間?凝聚起來的光芒悠悠地象寒露墜落下來,而我此刻站在桃源的最高處。碧空之中沒有一絲雲彩,風也不見一縷,可以看見山上高高的松樹和山下的流水。那些行動的物體全在視野之中,天那麼高,地那麼平,彷彿可以看見千萬里之外:「少君」把我帶到了玉壇之上,遠遠地施禮請仙人相見。雲彩聚集,星斗挪動,仙樂奏響,讓人肌骨寒肅。金色的霞光從東面漸漸升起,月輪西斜,仙影遠去,我還在頻頻回望。只因爲良辰美景難以再回來,以後到了中秋這天應該很惆悵吧! 詩裏面的「少君」是指能和神仙溝通的人。西漢武帝時有一個方士叫李少君,他自言見過神仙,能得長生不老之法,騙取了漢武帝的信任。以後人們就以「少君」代指遊仙的嚮導。

這首七言古詩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韻,每一韻又是一個自然段落。第一段寫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寫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襯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暢想,寫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發自然;最後一段從暢想中曳回,寫日出月落,更就「絶景良時」抒發情感,略出桃源別後,難再重遊一意。全詩景物隨時而變,情調隨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這首詩表面上可以歸入遊仙詩,把中秋之夜寫得如夢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一句已經成爲中秋時節人們常用的佳句。至於其他欣賞者怎麼理解,可以説百人百解。有聯繫劉禹錫仕宦失意,解釋後半部分是以仙宮比喻朝廷,盼望早日迴歸;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釋爲用「寒露墜」代指人生禍福無常,説這是劉禹錫對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許這種種理解,正好體現了「詩豪」作品多彩的藝術魅力。
劉禹錫

劉禹錫

劉禹錫,字夢得,唐朝洛陽(今河南省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爲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爲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 8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