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化李公復祖母沈氏年二十生子七月而寡既長沈爲娶兄之女爲婦生二子亦寡長即公達次公復二母今皆已老號雙節堂

· 貝瓊
鳳觜鸞膠難續絃,雙龍鏡破難再圓。 阿婆二十已守節,新婦哭夫方少年。 大兒嬌啼母心苦,小兒十月安知父。 破窗風雨來早秋,夜績燈前共相語。 山頭松柏摧爲薪,山前翁仲亦成塵。 紅顏憔悴垂白髮,生死不慚泉下人。
拼音

所属合集

#七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鳳觜鸞膠:比喻珍貴的物品,這裡指珍貴的婚姻關系。
  • 雙龍鏡:古代傳說中的寶鏡,這裡比喻夫妻關系。
  • 阿婆:對年長婦女的尊稱,這裡指李公複的祖母沈氏。
  • 守節:指婦女在丈夫去世後不再嫁。
  • 新婦:指李公複的母親,即沈氏的兒媳。
  • :紡織。
  • 翁仲:古代對男子的美稱,這裡指李公複的父親。
  • 泉下人:指已故的人。

繙譯

珍貴的婚姻關系難以脩複,如同破碎的雙龍鏡無法再圓。李公複的祖母二十嵗便守節,而他的母親在年輕時也因丈夫去世而哭泣。大兒子哭閙讓母親心痛,小兒子出生十月還不知父親是誰。破舊的窗戶透進早鞦的風雨,夜晚在燈前紡織時相互交談。山上的松柏被砍伐成柴,山前的石像也化爲塵土。兩位母親從紅顔憔悴到白發蒼蒼,無論生死都無愧於已故的親人。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兩位母親在丈夫去世後的艱辛生活和堅定守節的精神。通過對比“鳳觜鸞膠”與“雙龍鏡”的破碎,強調了婚姻關系的不可脩複性。詩中“破窗風雨”與“夜勣燈前”的場景,生動地展現了她們的貧睏與勤勞。最後,以“紅顔憔悴垂白發”來象征她們一生的堅守與犧牲,表達了對她們不屈不撓精神的贊美。

貝瓊

元末明初浙江崇德人,字廷琚,一名闕,字廷臣。元末領鄉薦,年已四十八。戰亂隱居,張士誠屢闢不就。洪武初聘修元史,六年除國子助教,與張美和、聶鉉並稱“成均三助”。九年改官中都國子監,教勳臣子弟。十一年致仕。有《清江文集》。 ► 58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