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子岡

· 裴迪
落日松風起,還家草露晞。 雲光侵履跡,山翠拂人衣。
拼音

所属合集

#給孩子的詩

譯文

夕陽西沉,松風陣陣,漫步回家途中,草上露珠已乾。 落日餘暉,浸染身後長長的足跡,山色青翠靈動,彷彿在輕拂詩人的衣衫。

注釋

華子岡:王維隱居地輞川別墅中的風景點。裴迪是王維的摯友。王維隱居輞川,作者與他「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兩人各寫了二十首小詩,詠輞川勝蹟,匯爲《輞川集》,此爲其中第二首。 松風:松林之風。 晞(xī):曬乾。 雲光:雲霧和霞光,傍晚的夕陽餘暉。 侵:逐漸侵染,掩映。 履跡:人的足跡。履,鞋。 山翠:蒼翠的山氣。山色青縹,謂之翠微。

全詩描寫了華子岡的美麗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此地美景的流連之情。該詩於簡單勾勒中盡顯隱居山林的靜謐,給人身臨其境之感,韻味豐富,情趣盎然。

賞析

全詩以還家爲線索,通過詩人對所見所聞的獨特感受,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亦動亦靜的藝術畫面。 「日落松風起」,開頭這一句寫景,描寫了落日和松風,落日西下,松風漸起,詩人遊興未盡,漫步在回家的山間小道上。 一「落」一「起」兩個相對應的動詞,生動鮮明地勾勒了日落西山、晚風驟起的暮色之景,使讀者可以想象夕陽倚山而下的景象和晚風吹拂林葉的聲音,意境逼真,神清氣爽,瑰麗優美。 「還家草露晞」,第二句緊扣上句,「還家」和第一句的「日落」照應,點明瞭詩人是在回家的路上。正當秋高氣爽之日,落日照射,松風吹拂,路邊小草上的露珠早已揮發殆盡了,所以說「草露晞」。詩人踏在這些乾鬆的青草上,感到特別輕細柔軟,分外愜意。這也表明詩人已經遊覽了很長時間。這句話描繪了詩人意猶未盡、悠然漫步的自在形象。 接下來詩人還以「還家」的行蹤爲線索,進一步描寫華子岡上的優美的環境。後兩句寫雲光、山翠。 「雲光侵履跡」,寫餘暉下詩人行走的情形。「侵」字不僅把詩人在夕陽下一步步行走的姿態形象生動地表現了出來,也寫出了太陽漸漸下落,餘光逐漸消散的過程。讀完這句話讀者可以聯想到餘暉逐漸消散,隨風搖動的松林在陽光中不斷變化的瑰麗景象,這就形象地描寫出詩人在夕陽下悠然自得、漫步下崗的生動情景。 「山翠拂人衣」,「山翠」本爲「山風」,但詩人強調了「翠」字,不是山風吹動人的衣服,而是「山翠」拂人衣服,這就將具體形象轉化成了無形的感受。詩人眼裏滿是山林的青翠顏色,這可愛的顏色彷彿有了生命,不斷地輕拂着詩人的衣襟,也撩撥着詩人的心,使詩人感到分外地輕鬆自在。暗裏轉換了主賓關係,賦予薄暮明滅的山色以主動性,增強了景物的動感。上句中「雲光」緊隨着詩人,這句「山翠」追逐着詩人,它們彷彿對詩人眷戀不捨,而這樣的描寫從反面又襯托出詩人對華子岡美麗景色的喜愛和深深留戀之情。 這首五言絕句,精選落日、松風、草露、雲光、山翠這些零散的景物,把它們巧妙地聯繫在一起,勾勒了一幅聲色俱佳、動靜相宜的風景畫,寥寥二十字,寓詩人獨特的感受於尋常的山間景色之中,筆墨疏淡而意蘊超遠。語言簡潔,韻味豐富,情趣盎然。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無特別難以理解的詞語。

繙譯

夕陽西沉松林中起風了,廻家時草上的露水已經乾了。雲霧和霞光掩映著踩踏過的足跡,青翠的山色輕拂著人的衣裳。

賞析

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清新、甯靜而富有詩意的氛圍。“落日松風起”描繪出夕陽西下時,松林中微風拂過的景象,給人以靜謐之感。“還家草露晞”則展現了詩人歸家途中,草上露水漸乾的情景,充滿自然的意趣。“雲光侵履跡”寫出了雲光與足跡的奇妙融郃,富有朦朧美。“山翠拂人衣”形象地描繪出青翠的山巒似乎與人在互動,倣彿山的翠色在輕輕撫摸人的衣裳,生動而富有情趣,讓讀者能真切地感受到自然與詩人之間的親近與和諧。整首詩雖語言簡潔,但意境深遠,讓人沉醉其中。

裴迪

裴迪

裴迪,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唐代詩人,關中(今屬陝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 ► 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