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白馬
將軍發白馬,旌節度黃河。
簫鼓聒川嶽,滄溟涌濤波。
武安有振瓦,易水無寒歌。
鐵騎若雪山,飲流涸滹沱。
揚兵獵月窟,轉戰略朝那。
倚劍登燕然,邊烽列嵯峨。
蕭條萬里外,耕作五原多。
一掃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將軍騎着白馬出發,旌節擁簇度黃河。
簫鼓喧天滿川嶽,猶如滄溟涌起洪波。
聲碎武安之瓦,易水悲歌無法比擬。
鐵騎若雪山雲涌,飲流可以乾涸滹沱河。
揚兵聚獵西邊的月窟,轉戰奪取朝那城。
倚劍登上燕然山,邊疆烽火臺連綿嵯峨。
長城外蕭條萬里,五原關內耕作繁忙。
將軍用武力掃清大漠,虎皮包裹金戈。
注釋
白馬:白馬津,在今河南滑縣。
②武安有振瓦:這裏運用的是典故。《史記》中記載:秦國伐魏,趙王令趙奢救魏,秦軍駐軍在武安西,秦軍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震。武安,在今河北武安。
易水無寒歌:這裏運用荊軻的事。荊軻刺秦之前,與高漸離慷慨悲歌,高爲之送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滹沱:河名。在河北西南部,爲子牙河的北源。
月窟:月生之處,最西邊。
略朝那:略,取的意思。朝那,是古代的城市名,舊址在今寧夏固原。
燕然:燕然山,在今內蒙古境內。
五原:郡縣名。治所在今陝西定邊。
戢:收藏兵器。
賞析
此詩歌頌中原漢族政權的一位將軍發兵出征,討伐胡兵,大獲全勝後,刻石勒功,肅清邊患,使邊民過上太平生活。
全詩分兩段。“朝那”以上爲第一段,寫發兵攻伐。首二句寫發兵行軍,旌旗逶迤,渡過黃河。“簫鼓”四句寫軍隊聲勢浩大,簫鼓響徹山川,如同大海波濤,屋瓦爲之震動,將士士氣高漲,歌聲嘹亮。“鐵騎”二句寫軍隊之衆多。“揚兵”二句寫略地之廣闊。“倚劍”以下爲第二段。寫戰勝後的局面。“倚劍”二句寫戰勝勒功,烽燧戒備森嚴。“蕭條”二句寫邊地和平景象。末二句寫掃清邊患後,收兵束甲,不再用兵。

李白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於劍南道之綿州(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爲昌明縣),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於安徽當塗,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108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