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 說符篇 · 多歧亡羊

· 列子
楊子之鄰人亡羊,旣率其黨,又請楊子之竪追之。楊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眾?」鄰人曰:「多歧路。」旣反,問:「獲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楊子戚然變容,不言者移時,不笑者竟日。門人怪之,請曰:「羊賤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損言笑者何哉?」楊子不答。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反一,爲亡得喪。子長先生之門,習先生之道,而不達先生之況也,哀哉!」
拼音

所属合集

#小學文言文

譯文

楊子的鄰人走失了一隻羊。那人央請了許多親戚朋友一道去尋找(丟失的羊),又請楊子的家僮也一同去追捕。楊子說:"唉!走失了一隻羊,何必要這麼多人去尋找呢?"鄰人說:"因爲岔路太多了!"楊子的家僮回來後,楊子問:"找到羊了嗎?"鄰居說:"丟掉了!"楊子問:"怎麼會讓羊走失呢?"鄰居說:"每條岔路的中間又有岔路,我們不知道要往哪條路走,所以只好回來了。" 楊子聽了,臉色變得很憂傷,過了些時還不說話,整天悶悶不樂。他的學生覺得很奇怪,便請問楊子說:"羊不過是隻賤畜,而且又不是老師的,爲什麼爲了這事整天都不笑呢?"楊子沒有回答他們……心都子說:“大道因爲岔路太多而丟失了羊,求學的人因爲方法太多而喪失了生命。學的東西不是從根本上不相同,從根本上不一致,但結果卻有這樣大的差異。只有歸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質上,纔會沒有得失的感覺,而不迷失方向。你長期在老師的門下,是老師的大弟子,學習老師的學說,卻不懂得老師說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注釋

楊子:對戰國時期哲學家楊朱的尊稱。 亡:丟失。 既:不久。 率:率領,帶領。 黨:舊時指親族,現指:朋友,有交情的人。 豎:小僮,小聽差。 追者之衆一作:追之者衆。衆:衆多。 歧:岔路,小道。 既反:已經回去。既:已經。反:通“返”,返回,回來,返還。 獲:找到,得到。 奚:怎麼。這裏指爲什麼。 焉:語氣詞。 之:到……去。 所以:表示原因的虛詞。 戚然:憂傷的樣子。然:……的樣子。 移時:多時,一段時間。 竟日:終日,整天。 怪:對感到奇怪。 損:減少。 命:教導,告知。 孟孫陽:楊朱的學生。 心都子:楊朱的學生。 昆弟:兄弟。 齊魯:均爲春秋時期諸侯國名,指今山東一帶。 伯:兄弟排行第一,老大。 仲:兄弟排行第二,老二。 叔:兄弟排行第三,老三。 泅(qiú):浮水,游水。 鬻(yù)渡:渡船謀生。 嘿然:默認。嘿:同“默”。 讓:責備。 喪生:喪失本性。“生”字,不能夠機械地只理解爲“生命”,而還要理解爲“性”字,當“本性”講。 歸同反一:回到相同的道路,返回一致的道路。 況:比喻。

賞析

列子這篇寓言在結構上很有特色,採取了寓言套寓言的複合寓言的方法。羊寓言故事本身從這個寓言引出另兩個寓言,一個是心都子講的三兄弟同學儒術領會卻完全不同的寓言,另一個是心都子講的衆多人學泅水近半數人溺死的寓言,最後是心都子的評論。一些寓言選本,對這篇寓言往往只選它的前半部分即歧路亡羊寓言故事本身,而不選從這個故事引出的後兩個寓言故事,更不選最後的心都子的評論。但這種節選的做法,並不是很妥當的。因爲只從歧路亡羊故事本身,是不能直接領會到,至少是很難領會到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的。 讓我們先來分析歧路亡羊故事本身。在這個故事中,楊子的鄰居的羊逃跑了,已經有家屬親友等人去追尋,還覺得人不夠,又來請求楊子的童僕幫助去追,結果還是沒有追到。爲什麼呢?因爲岔路太多,岔路中間又有岔路,不知道該從哪條岔路去追,所以這麼多人去追,還是追不到。楊子對這事感觸很深,很長時間不言不笑,他的學生問他爲什麼這樣,楊子竟然沒回答。 從整篇寓言看,當時楊子沒有回答學生們的疑問,是因爲楊子對歧路亡羊一事,感觸很深,一時難以對學生們解釋清楚,需要採取譬喻的形式,特別是寓言這種高級譬喻的形式,才能使學生們明確無誤地領會到其中所蘊含的深刻的寓意,這也就是楊子對歧路亡羊一事所引起的深刻的感受。 這篇寓言最後部分的心都子的一段話“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唯歸同返一,爲亡得喪。”表達了這篇寓言的深刻寓意。“大道以多歧亡羊”一句是對“歧路亡羊”故事本事的概括;“學者以多方喪生”既是對衆多人學泅水近半數人溺死故事的概括,又是對三兄弟學儒術領會完全不同故事的概括(這裏“喪生”的“生”字,不能夠機械地只理解爲“生命”,而還要理解爲“性”字,當“本性”講,“喪”生也應當作“喪失本性”。理解前一個故事和後兩個故事之間,有非常密切的聯繫,這就是,前一個“大道以多歧亡羊”故事是用以比喻“學者以多方喪生”的,意思是:求學的人經常改變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就會喪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喪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東西、統一的本質的東西不放,纔不會誤入歧途。寓言中心都子的話“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曾被西晉人盧諶用爲典故,寫在他的《給司空劉琨書》中:“蓋本同末異,楊失興哀。”這兩句話中“本同末異”是心都子的話“學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異若是”的濃縮;“楊朱興哀”是歧路亡羊故事本身中楊朱聽說此事後心裏難過,長時間不言不笑的心情概括,毫無疑問,這兩句話是出自列子的這篇寓言。有的學者認爲不是盧諶這兩句話出自《列子》,而是僞作《列子》者,以盧諶的這兩句話爲素材,並根據這兩句話僞造出歧路亡羊的寓言故事。乍一看,盧諶引用《列子》和僞作《列子》者根據盧諶的這兩句話敷演成歧路亡羊寓言,兩種可能都有。這兩種可能互相矛盾。一種是真的,另一種就必定是假的,究竟哪一種是真的,有必要作進一步的分析探討。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或當時古書已有比章(僞)作《列子》者用之也”,這是一種“想當然”“也許有”的說法,從古代的文獻記載和傳世文獻看,歧路亡羊故事以及心都子的評論,均僅見於《列子》而不見於他書,如盧諶當時已有此事,也只能是《列子·說符》中記載了歧路亡羊故事和心都子的評論的這一章,但持《列子》僞書說者,卻偏偏不甘心承認,說什麼也許有別的古書有此章,僞作《列子》者引用了這個故事,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根據的。沒有根據卻硬要這樣說,只不過是“遁辭知其所窮”罷了。 求學的人經常改變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就會喪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喪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東西、統一的本質的東西不放,纔不會誤入歧途。 從這篇寓言,我們還可以進一步領會到,不僅學習上要緊緊抓住根本的東西,一致的本質的東西,觀察和處理一切事物都應該這樣。客觀事物錯綜複雜,幹什麼事情,都必須專一,不能三心二意,見異思遷。如果毫無主見,見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會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誡的那樣,到頭來是會一無所獲甚至會有喪失本性甚至喪失生命的危險的。 由這篇寓言凝鍊而成的成語“歧路亡羊”、“多歧亡羊”,比喻因情況複雜多變或用心不專而迷失本性、迷失方向,誤入歧途,一無所成,後果嚴重。如明馬中錫《中山狼傳》中說:“然嘗聞之,大道以多歧亡羊。”清初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中指出:“而諸儒之言,故爲糾紛,徒俾歧路亡羊……一字不審,則入迷津。” 告訴人們:在研究一門學問時,要把握方向,注重領會其實質,而不要被各種表象所迷惑。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丟失。
  • :親族。
  • :童僕。
  • :岔路。
  • :爲何,怎麽。

繙譯

楊硃的鄰居丟失了羊,已經帶領他的親屬,還請求楊硃的童僕去追趕。楊硃說:“哎呀!丟一衹羊爲何要這麽多人去追?”鄰居說:“岔路很多。”他們廻來後,楊硃問:“找到羊了嗎?”鄰居說:“丟失了。”楊硃問:“怎麽會丟失呢?”鄰居說:“岔路之中又有岔路。我不知道該往哪裡去追,所以就廻來了。”楊硃憂傷的麪容改變了,很長時間不說話,一整天都沒有笑容。他的弟子覺得奇怪,請教說:“羊是低賤的牲畜,又不是先生您的,您卻減少言語和笑容,這是爲什麽呢?”楊硃不廻答。

心都子說:“大的道路因爲岔路多而丟失羊,求學的人因爲方法多而喪失生命。學問的本源竝非不同,竝非不一致,然而到了末流差異卻這麽大。衹有廻歸到相同廻到一致,才不會有得有失。你在先生的門下,學習先生的學說,卻不明白先生的情況,可悲啊!”

賞析

這則故事以“多歧亡羊”爲喻,深刻說明了人生的選擇和方曏的重要性。在麪對衆多岔路時,人們容易迷失方曏而一事無成。它也警示人們在追求學問或其他事物時,不可頭緒過多、朝三暮四,否則可能會像在衆多歧路中丟失羊一樣,陷入迷茫和睏惑。同時,也反映出專注和堅定目標的重要性。故事中楊硃的反應引人深思,他對鄰家丟羊這件事表現出的態度,暗示著對人生中諸多類似現象的思考和感慨。心都子的一番話則進一步陞華了主題,強調了在複襍多變的情境中,應追求本原的統一。

列子

列子,名禦寇或圄寇,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學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學家。列子(本人與弟子)著有《列子》,對後代的哲學、文學、科技、宗教都有深遠的影響。那時,由於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後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禦寇又稱爲“列子”。《列子》中的“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而這些學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唐玄宗於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爲“沖虛真人”。列子一生安於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四十年,潛心著述二十篇,約十萬多字。《列子》屬於早期黃老道家的一部經典著作。列子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由張湛蒐羅整理加以補全。現存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廣爲流傳。列子一向低調,有所謂“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可見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故而列子在歷史上的事蹟也很少。 ► 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