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注釋
會真詩:唐代詩人元稹有《會真詩三十韻》,寫了一對青年男女自由結合的故事,他的傳奇《鶯鶯傳》敘寫同一內容。
相思債:沒有償還的男女愛情之債。
花箋:精緻華麗的信箋。
鈿合金釵:用黃金珠玉嵌成花紋的盒子叫鈿合。白居易《長恨歌》“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此用其曲。
人在青山外:這是從歐陽修《踏莎行》的“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中點化出來的。
白衣未來:此用陶潛的故事,陶潛九月九日無酒,獨坐東籬從菊間,適白衣送酒來,就飲盡歡。白衣,古代給官府當差的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中呂:宮調名。 普天樂:曲牌名。
- 會真詩:唐代元稹作《會真記》,敘張生和崔鶯鶯愛情故事,後世遂稱青年男女表達愛情的詩爲「會真詩」 。這裏指代愛情的詩篇。
- 相思債:指因相思而欠下的情感債務。
- 花箋(jiān):精緻華美的紙張,多用以題詩或寫信 。 象管:象牙製成的筆管,亦指精緻的毛筆。
- 鈿(diàn)合:用金銀珠寶鑲嵌的盒子。亦指嵌有金花的首飾盒子,常被作爲定情信物。 金釵:婦女插於髮髻的金制首飾,同樣可作定情信物。
- 危樓:高樓。
- 白衣未來:化用陶淵明重陽節盼友人送酒的典故。這裏借指友人未到 。
- 東籬:指代種菊花的地方,出自陶淵明 「採菊東籬下」。
翻譯
那表達愛慕的詩篇,承載着相思的情債。手中曾用來書寫情思的精美箋紙和精緻毛筆,還有那定情的鈿盒、金釵。大雁在明月高懸的夜空裏啼叫,而我思念的人卻遠在青山之外。獨自登上高樓,滿心的憂愁無法排遣,秋風颳起,更引發了無盡的離情別緒。朋友還沒有送酒過來,好在東邊的菊園依然在,金黃的菊花已經搶先綻放。
賞析
這首曲以細膩的筆觸抒發了深切的秋思與離情。開篇「會真詩,相思債」點明相思主題,奠定抒情基調。「花箋象管,鈿合金釵」 這些精美華麗的物品是往昔愛情的見證,如今只能徒增惆悵 。「雁啼明月中,人在青山外」 視聽結合,營造出淒涼遼遠的意境,將思念之人遠在他鄉的孤獨與牽掛刻畫入微。「獨上危樓愁無奈,起西風一片離懷」 , 「獨」 字盡顯孤單, 「危樓」 更增添了孤獨的氛圍,西風襲來,離情如潮水般不可遏制 。結尾 「白衣未來,東籬好在,黃菊先開」 化用典故,用菊花自開之景,更襯出在佳節之際等待友人的落寞之情,餘味悠長,情景交融間勾勒出一幅充滿秋思、孤寂又深情的畫卷 。

張可久
元著名散曲家、劇作家,慶元(治所在今浙江寧波鄞州區)人,字伯遠,一説字仲遠,號小山(《詞綜》)。以路吏轉首領官。至正初,曾爲崑山幕僚。工散曲小令,與喬夢符並稱「雙壁」,與張希孟合爲「二張」。小山仕途失意,一生不得志,縱情詩酒,放浪山水,作品大多記遊懷古、贈答唱和。擅狀物寫景,刻意於練字斷句。講求對仗協律,其作多淸麗典雅。元曲至小山,已經完成了文人化的歷程。現存小令八百餘首,爲元曲作家中數量之冠。有詞曲集《張小山北曲聯樂府》。又天一閣本《張小山樂府》中有詞四十二首。
► 153篇诗文
張可久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雙調 · 天香引 · 西湖感舊 》 —— [ 明 ] 湯式
- 《 四塊玉 · 南呂 · 馬嵬坡 》 —— [ 元 ] 馬致遠
- 《 雙調 · 蟾宮曲 · 懷古 》 —— [ 元 ] 查德卿
- 《 雙調 · 折桂令 · 九日 》 —— [ 元 ] 張可久
- 《 雙調 · 賣花聲 》 —— [ 元 ] 徐再思
- 《 雙調 · 折桂令 · 西域吉誠甫 》 —— [ 元 ] 鍾嗣成
- 《 南呂 · 金字經 》 —— [ 元 ] 貫雲石
- 《 書悶 》 —— [ 清 ] 馬謙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