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泰伯篇 · 第八章

· 孔子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孔子說:“(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

注釋

興:開始。 興於詩:興,起義。詩本性情,其言易知,吟詠之間,抑揚反覆,感人易人。故學者之能起發其心志而不能自已者,每於詩得之。 立於禮:禮以恭敬辭讓爲本,而有節文度數之詳。學者之能卓然自立,不爲事物所搖奪者,每於禮得之。 成於樂:樂者,更唱迭和以爲歌舞,學其俯仰疾徐周旋進退起迄之節,可以勞其筋骨,使不至怠惰廢弛。束其血脈,使不至猛厲僨起。而八音之節,可以養人之性情,而盪滌其邪穢,消融其渣滓。學者之所以至於義精仁熟而和順於道德者,每於樂得之。是學之成。 本章見孔子之重詩教,又重禮樂之化。後世詩學既不盡正,而禮樂淪喪,幾於無存,徒慕於孔子教於語言文字間,於是孔學遂不免有若爲乾枯,少活潑滋潤之功。此亦來學者所當深體而細玩之。

賞析

本章裏孔子提出了他從事教育的三方面內容:詩、禮、樂,而且指出了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學生不僅要講個人的修養,而且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