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泰伯篇 · 第十二章

· 孔子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拼音

譯文

孔子說:“學了三年,還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注釋

谷:古代以谷作爲官吏的俸祿,這裏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於谷,即做不了官。

賞析

孔子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治國安邦的人才,古時一般學習三年爲一個階段,此後便可做官。對本章另有一種解釋,認爲“學了三年還達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閱讀本章。 【另一譯法】 孔子說:“讀書三年,並不存做官的念頭,乃是難得的。”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多少人的信仰啊,“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是多少讀書人的夢想啊,讀書不求世俗的功用,難得啊,今世幾多人歟? 不至於谷,則所求在仁,在德,乃無求於現實之利益,亦可爲我輩警誡內心。 想起三國時期的管寧的故事。 《世說新語》中《德行》一門記載:“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管寧和華歆一起鋤菜園子,掘出了一塊金子,管寧如同沒見到一樣,照常幹活;華歆將金子拿到手裏看了看,然後扔掉了。管寧和華歆一起同席讀書,門外邊有官員的儀仗喧譁而來,管寧聽而不聞照樣唸書,華歆則放下書跑出去看熱鬧去了。等華歆回來,管寧已經將坐席割開,表示志趣不同,要和華歆分座。) 管寧——淡泊名利,寧靜致遠,性淡氣清,愛憎分明,鄙棄世俗,大概可以當得孔子“三年學,不至於谷”吧。 至於華歆,後來官至司徒,《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他“清純德素”,爲“一時之俊偉”,但《三國演義》對其有所醜化,倒也不必當真。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