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子罕篇 · 第十章

· 孔子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注釋

齊衰(zī cuī):喪服,古時用麻布製成。 冕衣裳者:冕,官帽;衣,上衣;裳,下服,這裏統指官服。冕衣裳者指貴族。 瞽(gǔ):盲。 少:年少。 作:站起來,表示敬意。 趨:快步走,表示敬意。

賞析

孔子對於周禮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麼人該行什麼禮,對於尊貴者、家有喪事者和盲者,都應禮貌待之。孔子之所以這樣做,也說明他極其尊崇“禮”,並儘量身體力行,以恢復禮治的理想社會。 本章描述的場景,大概是孔子時代的一些日常禮儀,或者是孔子發明的,或者是古禮相傳。中國是禮儀之邦,全國各地對於喪者及居喪者都有着不同的講究、禮節,而儒家思想中,對於喪禮亦蘊含着教化民衆之功效。 儒家敬重死者(瞽者無目無視,亦乃不幸之人也。),亦敬重居喪者之家人。其實何必是儒家,即如是人,豈不均應於此?人家家裏失去了親人,心中之哀慼多矣,我見之,坐而起之,過之,改步疾行,既體現了對死者之敬重,亦乃對於生者的敬重,於默默無聞間、不經意之處,給居喪者的心裏送去一絲人文之溫暖,這世界豈不更加溫馨。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