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鄉黨篇 · 第八章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麪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乾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
【另一種譯法】
吃飯不因飯米精便多吃了。食肉不因膾的細便多食了。飯食因溼傷變味,魚爛了,肉腐了,都不吃。色變了,也不吃。味變了,也不吃。煮的生熟失度,也不吃。不當時的不吃。割的不照正規的不吃。調味之品不合適的不吃。案上肉品雖多,不使吃的分量勝過了五穀。只有酒,不加限制,不及醉而止。只做得一夜的酒,外面街市上賣的肉脯,都不吃。吃完了,姜碟仍留着不撤,但亦不多吃。若赴公家助祭,所得祭肉不過夜,便分頒於人了。自己家裏的祭肉,不出三天,也必吃完分完,過了三天,便不吃了。食時寢時都不言語。即使是粗飯,菜湯,瓜類,臨食前也必祭,而且必其貌肅恭,有敬意。
注釋
膾(kuài):切細的魚、肉。
饐(yì):陳舊。食物放置時間長了。
餲(ài):變味了。
餒(něi):魚腐爛,這裏指魚不新鮮。
敗:肉腐爛,這裏指肉不新鮮。
飪:烹調製作飯菜。
不時:應時,時鮮。
割不正:肉切得不方正。
氣:同“餼(xì)”,即糧食。
不及亂:亂,指酒醉。不到酒醉時。
脯(fǔ):熟肉乾。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論語 · 爲政篇 · 第二十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九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微子篇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先進篇 · 第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十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三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四章 》 —— [ 周 ] 孔子
相关推荐
- 《 論語 · 先進篇 · 第九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學而篇 · 第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里仁篇 · 第二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鄉黨篇 · 第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爲政篇 · 第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二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爲政篇 · 第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子張篇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