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爲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注釋
君子:這個詞一直貫穿於本段始終,因此這裏應當有一個斷句。
重:莊重、自持。
學則不固:有兩種解釋:一是作堅固解,與上句相連,不莊重就沒有威嚴,所學也不堅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見聞少,學了就可以不固陋。
主忠信:以忠信爲主。
無:通毋,“不要”的意思。
不如己:一般解釋爲不如自己。另一種解釋說,“不如己者,不類乎己,所謂‘道不同不相爲謀’也。”把“如”解釋爲“類似”。後一種解釋更爲符合孔子的原意。
過:過錯、過失。
憚:音dàn,害怕、畏懼。
賞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應當具有的品德,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莊重威嚴、認真學習、慎重交友、過而能改等項。作爲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從外表上應當給人以莊重大方、威嚴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穩重可靠,可以付之重託。他重視學習,不自我封閉,善於結交朋友,而且有錯必改。以上所提四條原則是相當重要的。作爲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過則勿憚改就是對待錯誤和過失的正確態度,這一思想閃爍着真理光輝,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對於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義。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重”:莊重、穩重。“威”:威嚴。“固”:固執。“憚”(dàn):害怕。}
繙譯
{孔子說:“君子,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就不會固步自封。要以忠信爲主。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去改正。”}
賞析
{這段話強調了君子的品德和行爲準則。君子應儅具備穩重的氣質,這樣才能展現出威嚴。通過不斷學習,避免固執己見而能保持開放的心態。重眡忠信之德,躰現了道德的重要性。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意在激勵自我提陞和追求進步。而敢於麪對自己的過錯竝積極改正,更是一種勇敢和不斷完善自我的表現。這簡短的幾句話,爲人們樹立了一個君子應有的形象和素養標準。}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二十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鄉黨篇 · 第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八佾篇 · 第八章 》 —— [ 周 ] 孔子
- 《 孝經 五刑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三十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先進篇 · 第七章 》 —— [ 周 ] 孔子
- 《 幽蘭操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十九章 》 —— [ 周 ] 孔子
相关推荐
- 《 論語 · 里仁篇 · 第十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八佾篇 · 第十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子罕篇 · 第二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季氏篇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二十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十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里仁篇 · 第二十二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