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九節

· 孟子
齊宣王欲短喪。公孫丑曰:“爲期之喪,猶愈於已乎?” 孟子曰:“是猶或紾其兄之臂,子謂之姑徐徐云爾,亦教之孝弟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爲之請數月之喪。公孫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雖加一日愈於已,謂夫莫之禁而弗爲者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齊宣王想要縮短服喪時間。公孫丑說:“父母去世的話,服一年喪,不是比不服喪好嗎?” 孟子說:“這就像有人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對他說姑且慢慢地擰,這不是個辦法,只是教導他孝敬父母兄長罷了。” 有個死了生母的王子,他的師傅替他請求守幾個月的喪。公孫丑說:“像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孟子說:“這個王子是想服完三年喪卻無法做到。即使多服一天也比不服好,是對那些沒人禁止他,而自己不願服喪的人說的。”

注釋

喪:孔子認爲,子爲父母、臣爲君主守喪三年,爲天下之通例。胡適先生曾考證,這可能只是東部今山東一帶的習俗。 期(jī):喪服制度,期服的簡稱,指服喪一年。 “王子有其母”兩句:按照古代喪禮規定,王子母親死後,因父親尚在,不能爲母服三年喪,甚至無服。母親下葬前,只穿麻衣,下葬後脫掉。

賞析

齊威王死了,按習慣,王子應守孝三年,但王子認爲,三年時間太長。估計王子已經守了一年喪了,所以孟子弟子公孫丑認爲是可以的,爲父王守一年喪總比完全不守喪強吧?孟子說,要兒子守孝三年,只是教導他們孝悌罷了。過了不一些時日,有個王子的生母死了,他的師傅爲他請求只守喪幾個月算了。公孫丑問老師,像這事怎麼辦?孟子說,這是因爲王子想守完喪又辦不到,所以才請求只守幾個月。當然,即使只多守喪一日也比不守喪好。上次我講的扭胳膊那些話,是對那些沒人不讓他守喪他卻不守喪的人說的。看來,孟子也覺得三年之喪的確有點長了。 “此章言三年通喪,天經地義,不容私意有所短長。示之至情,則不肖者有以企而及之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這並不是古詩詞,而是一段文言文。以下是對這段文言文的翻譯和賞析:

註釋

  • 短喪:縮短服喪的時間。

翻譯

齊宣王想要縮短服喪的時間。公孫丑說:「服喪一年的時間,難道不比停止服喪好吧?」孟子說:「這就好像有人扭他兄長的胳膊,你對他說姑且慢慢地擰,這也只是教導他敬愛兄長罷了。」有個王子的母親死了,他的師傅替他請求守幾個月的喪。公孫丑說:「像這樣的事,怎麼樣呢?」孟子說:「這是想要把三年的喪期守完卻做不到。即使多服喪一天也比不服喪好,是說那些沒有禁止卻不去做的人。」

賞析

這段內容主要討論了服喪時間的問題以及關於孝悌觀念的體現。通過齊宣王和王子等事例的探討,孟子強調了即使有限度地遵守喪禮規定,也比完全不做要好,反映了他對於傳統道德規範的重視以及對人們行爲的引導和教誨。其中以形象的比喻來闡述道理,使觀點更易於理解和接受。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