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四節

· 孟子
孟子曰:“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爲天子,得乎天子爲諸侯,得乎諸侯爲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拼音

譯文

孟子說:“老百姓最重要,土神、穀神次之,君主爲輕。因此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就可以做天子,得到天子的賞識就可以做諸侯;得到諸侯的賞識就可以做大夫。如果諸侯危害國家,那麼就改立諸侯。犧牲已經肥壯,祭品已經潔淨,祭祀也按時進行,然而依舊發生旱災水災,那麼就要改立土神、穀神。”

注釋

社稷:此處指本義,土神、穀神。有時引申爲國家。 丘民:衆民;丘,衆。 犧牲:供祭祀用的純色牲畜。粢盛(zīchéng):盛在祭器中的黍稷等。

賞析

本章論“民貴君輕”。 孟子認爲,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做天子,得到天子的歡心才能做諸侯,得到諸侯的歡心才能當大夫。這就是說,沒有老百姓的擁護和認可,就談不上什麼天子,什麼諸侯,什麼大夫。這是從正面論證“民貴君輕”。 如果諸侯危害國家,那就另立諸侯。孟子多次講,諸侯不行仁政,又不納諫,那麼異姓大夫就可以離開他,同姓大夫就可以把他廢了,另立諸侯。他曾明白地對齊宣王說,諸侯要是不對國家盡心盡力,就可以把他廢了。諸侯可以廢,大夫當然可以廢。天子怎麼樣?根據孟子盛讚周武王伐商紂王的思路來看,天子也是可以廢的。至於社稷之神,其職責是保佑人民。如果老百姓恭敬地祭祀它,它卻仍讓老百姓遭受水災旱災,那就應廢了它,另立社稷神。這是從反面論證“民貴君輕”。 孟子的這種思想,打破了君權神授的思想,具有歷史的進步意義。 “蓋國以民爲本,社稷亦爲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繫於二者之存亡,故其輕重如此。”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丘民: 指平民百姓,古代常以山丘比喻普通民衆。
  • 社稷: 古代國家的象征,社指土地神,稷指五穀神,代表國家和辳業。
  • 犧牲: 犧牲祭品,古代祭祀時用的牛羊等。
  • 粢盛: 糧食的祭品,粢指黍稷,盛即盛器。
  • 變置: 更換或廢除。

繙譯

孟子說:“人民最爲重要,國家其次,君主居於最輕的地位。因此,如果得到百姓的支持就能成爲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可以成爲諸侯,得到諸侯的擁戴則成爲大夫。如果諸侯危害到國家的穩定,那麽就應該更換他;即使完成了祭祀的儀式,祭品潔淨,祭祀時間也恰儅,但如果仍然出現旱災水患這樣的天災,同樣要更換或者廢除這個君主。”

賞析

孟子這段話強調了民本思想,認爲國家與君主的權力都來源於人民的支持和福祉。他主張君主應該以民衆的幸福爲首要考慮,衹有儅君主不能妥善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時,才應有更換的機制。這種理唸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躰現了儒家對於理想政治秩序的追求。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