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節

· 孟子
孟子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有些東西尋求就能得到,不尋求就會失去,這是有益於收穫的尋求,因爲所尋求的存在於我自身。尋求有一定的方法,能否得到卻取決於命運,這是無益於收穫的尋求,因爲所尋求的存在於我自身以外。”

賞析

本章秉承孔子爲仁由己、富貴在天的思想,實際上仍論天命。 人生在世,當然人人都會有追求,孟子把這些追求的東西,一分爲二:有些東西,你追求它便會得到它,捨棄它就會失去它,這就是不斷追求有助於獲得它,追求的對象在我們自己身上,如仁義禮智;有些東西,雖然你“求之有道”,但得到得不到卻由天命來決定,這就是追求而無益於獲得的情況,因爲追求的對象在我們身外,如功名利祿。 所以,凡事要順其自然,追求本身具有的良知,不刻意於追逐功名利祿,便會有一種平靜的心態來對待這滾滾的紅塵。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