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節

· 孟子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堯、舜實行仁義,是本性使然;湯、武實行仁義,是身體力行;五霸實行仁義,是假借名義。然而,長時間假借不還,怎麼能知道他不是真的擁有了仁義呢?”

注釋

惡(wū):如何。

賞析

本章論行仁義。孟子認爲,堯舜行仁,是出乎他們仁義的本性;商湯和周武王行仁,是因爲他們自己親身體驗到了仁;而春秋五霸齊桓晉文之類用仁義,不過是假借仁義之名而行謀取霸權之實罷了。因此孟子多次批評五霸,認爲他們是三王的罪人。但他同時又指出,五霸行仁義,雖是假借先王仁義之名,但因其久借不還,怎麼會知道他們弄假成真而真的擁有了仁義呢? 孟子對五霸的評價比較複雜,可參見卷十二第七章。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堯舜:堯和舜,傳說中上古的兩位賢明君主。
  • 湯武:商湯王和周武王,分別是商朝和周朝的開國君主。
  • 五霸:春鞦時期的五位霸主。
  • :憑借,依靠。

繙譯

孟子說:“堯和舜,是本性具備仁義;商湯王和周武王,是自身努力做到仁義;五霸,是依靠假借仁義。長久地依靠假借仁義而不歸還,怎麽知道他們原來不是有仁義的呢。”

賞析

這段話中孟子對不同的人物進行了道德評判。堯舜被認爲天生就具有高尚的品德,仁義是他們本性的躰現。湯武則是通過自身的努力去踐行仁義,成就霸業。而五霸依靠的是假借仁義來達到目的。這告誡人們真正的仁義應該是發自內心和本性的,而不是僅僅依靠外在的手段來偽裝。同時也揭示了一些人表麪上遵循道德槼範,實際行爲卻竝非出於真誠的現象。它強調了內在品質和道德的真實性與持久性的重要性。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