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一節

· 孟子
滕文公爲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世子自楚反,復見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謂齊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顏淵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爲者亦若是。’公明儀曰:‘文王我師也,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爲善國。書曰:‘若藥不瞑眩,厥疾不瘳。’”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滕文公做太子時,(有一次)到楚國去,路過宋國時會見了孟子。孟子(給他)講人性本善的道理,言語之間不離堯、舜。 太子從楚國回來,又來見孟子。孟子說:“太子懷疑我的話嗎?道理只有一個而已。成覵對齊景公說:‘他是個男子漢,我也是個男子漢,我爲什麼害怕他呢?’顏淵說:‘舜是什麼人呢?我是什麼人呢?有所作爲的人跟他一樣。’公明儀說:‘文王,是我的老師;周公難道欺騙我嗎?’現在滕國的土地,截長補短,將近五十里見方,仍然可以治理成一個好國家。《尚書》上說:‘如果藥力不能使病人頭暈目眩,那病是治不好的。’”

注釋

成覵(jiàn):齊國的臣,以勇敢着稱。 公明儀:孔子學生曾參的弟子,複姓公明,名儀。 瞑眩(miàn xuàn):頭昏。瘳(chōu):痊癒。以上引語見今本《尚書·說命上》。

賞析

本章記滕文公尚爲太子時向孟子求教之事。滕文公繼位後,孟子便到了滕國。孟子告訴太子,滕雖小國,也可行仁政。孟子用成覵說過“同是男人”的話做例證,鼓勵太子要有勇氣。孟子還引用顏淵和公明儀的話爲證,引導太子,讓他做一個聖人。 “道,言也。性者,人所稟於天以生之理也,渾然至善,未嘗有惡。人與堯舜初無少異,但衆人汨於私慾而失之,堯舜則無私慾之蔽,而能充其性爾。故孟子與世子言,每道性善,而必稱堯舜以實之。欲其知仁義不假外求,聖人可學而至,而不懈於用力也。門人不能悉記其辭,而撮其大旨如此。” “時人不知性之本善,而以聖賢爲不可企及;故世子於孟子之言不能無疑,而復來求見,蓋恐別有卑近易行之說也。孟子知之,故但告之如此,以明古今聖愚本同一性,前言已盡,無復有他說也。” “孟子之言性善,始見於此,而詳具於告子之篇。然默識而旁通之,則七篇之中,無非此理。其所以擴前聖之未發,而有功於聖人之門,程子之言信矣。”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