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有德行的人影響、教育沒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影響、教育沒有沒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喜歡有賢能的父兄。如果有德行的人嫌棄沒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不理會沒有才能的人,那麼賢和不肖的距離,就近得沒有辦法用分寸來衡量了。”
注釋
中:中道,中庸,代指有德行的人。養:影響,教育。不中:過或不及。
其間不能以寸:指差距極小。
賞析
本章論君子有教養之責。
孟子認爲,品德高尚爲人正派的君子有義務教育那些品德不好的人,富有才能的人有義務教育那些沒有才能的人。這樣,賢者爲師,團結大家一道進步;能者爲師,幫助大家共同提高。否則,有德行的人嫌棄沒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不理會沒有才能的人,則“中”也“不中”,“才”也“不才”,所謂賢、所謂不肖,也就沒什麼差別了。
“無過不及之謂中,足以有爲之謂才。養,謂涵育薰陶,俟其自化也。賢,謂中而才者也。樂有賢父兄者,樂其終能成己也。爲父兄者,若以子弟之不賢,遂遽絕之而不能教,則吾亦過中而不才矣。其相去之閒,能幾何哉?”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中:指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
- 不中:這裏指不能踐行中庸之道的人。
- 才:有才能的人。
- 不才:沒有才能的人。
翻譯
孟子說:「有道德的人能教育薰陶沒有道德的人,有才能的人能教育培養沒有才能的人,所以人們樂意有賢能的父親和兄長。如果有道德的人拋棄沒有道德的人,有才能的人拋棄沒有才能的人,那麼賢能的人與不賢能的人之間的距離,近得不能用寸來度量。」
賞析
這段話強調了品德高尚和有才能的人對於他人成長的重要性。道德楷模和有才華者應該以其影響力去引導和培養那些在道德或才能方面有所欠缺的人,而非棄之不顧。這種相互扶持、教育的理念有助於社會整體素質的提升,體現了一種責任和關懷。同時也指出如果不能這樣做,賢與不賢之間的差距就會極小,暗示了社會可能會因此陷入不良的發展傾向。這裏體現了孟子對於道德傳承和人才培養的深刻思考與倡導。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