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節

· 孟子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禹厭惡美酒而喜愛有道理的話。湯堅守中庸之道,選拔賢人卻都不照死規矩辦。文王對待老百姓就像對待受傷的人(總是同情撫慰),渴望真理就像從未見過一樣。武王不輕侮近臣,也不遺忘遠方的賢人。周公想要兼學夏、商、週三代的王,來實踐禹、湯、文王、武王所行的勳業,自己的言行有與他們不符合的,就仰頭考慮,白天想不好,晚上接着想;僥倖想出了結果,就坐着等待天亮去付諸實施。”

注釋

旨酒:美酒。 執中:守中庸之道。方:類,常規。 而(rú):通“如”。 泄(xiè):通“媟”,狎,輕侮。邇:近,指朝臣。遠:指遠方的賢士。 三王:指夏、商、週三代賢王。四事:前述禹、湯、文王、武王四人的事蹟。

賞析

本章論爲君之道,當學先王。 學習先王的經驗當然有理,但後世會出現無數的新情況,如不與時俱進,不斷探索,怎能治理天下? 可見孟子思想,多有守舊、迂腐之處。 “此承上章言舜,因歷敘羣聖以繼之;而各舉其一事,以見其憂勤惕厲之意。蓋天理之所以常存,而人心之所以不死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