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五節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爲大人,或爲小人,何也?”
孟子曰:“從其大體爲大人,從其小體爲小人。”
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
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爲大人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公都子問道:“同樣是人,有人是君子,有人是小人,這是爲什麼呢?”
孟子說:“從心志上用功夫的,就是君子;從耳目一類的小體上用功夫的,就是小人。”
公都子又問:“同樣是人,有人從心志上用功夫,有人從耳目一類的小體上用功夫,這又是爲什麼呢?”
孟子回答說:“耳朵、眼睛這類器官不會思考,所以被外物所矇蔽。耳朵、眼睛也只不過是物,它們與外物接觸,只能起到引導的作用。心的功能在於思考,思考了就會有所得,不思考就一無所獲。這是上天賜予我們人類的。所以,先把心志這一大的方面樹立起來,那麼,那些次要的方面就不能侵奪它了。這樣就成爲君子了。”
注釋
鈞:通“均”,同樣。
大體:指心。小體:指耳、目等感官。
賞析
本章繼續論述人應該着力培養“心”(即“仁義之心”)。
爲什麼要着力培養“心”呢?因爲“心之官則思”,思考就會有所得,不思考就一無所獲。孟子認爲,只要首先把“心”這個“大體”樹立起來,那麼像“耳目”這樣的“小體”就不能改變人的本性了,這樣就能成爲君子。否則,如果不知“從其大體”,而去“從其小體”,人就會放縱耳目口腹之慾,他的“仁義之心”就會被改變,就可能成爲“小人”,甚至禽獸。
“耳司聽,目司視,各有所職而不能思,是以蔽於外物。既不能思而蔽於外物,則亦一物而已。又以外物交於此物,其引之而去不難矣。心則能思,而以思爲職。凡事物之來,心得其職,則得其理,而物不能蔽;失其職,則不得其理,而物來蔽之。此三者,皆天之所以與我者,而心爲大。若能有以立之,則事無不思,而耳目之欲不能奪之矣,此所以爲大人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鈞:通“均”,同樣。
- 大躰:指心。
- 小躰:指耳目等感覺器官。
繙譯
公都子問道:“同樣都是人,有的成爲君子,有的成爲小人,這是爲什麽呢?”孟子說:“順從自己的本心的就是君子,順從自己的耳目等感覺器官的就是小人。”公都子說:“同樣都是人,有的順從自己的本心,有的順從自己的感覺器官,這是爲什麽呢?”孟子說:“耳目等器官不會思考,因而容易被外物矇蔽,它們跟外物接觸,就衹是被外物吸引罷了。心這一器官是會思考的,思考就會有所得,不思考就得不到。這是上天賦予我們的,先確立起重要的本心,那麽那些次要的感覺器官就不能奪走本心了。這樣就成爲君子而已。”
賞析
這段文字躰現了孟子對於人性和道德脩養的重要觀點。他強調了心的主導作用,認爲心具有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而耳目等感官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左右。孟子主張人們應該注重培養和堅守內心的道德準則,以成爲品德高尚的大人即君子。這種對於人的內在精神和道德追求的重眡,對後世的思想和道德觀唸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提醒人們要善於運用理性思考,不被外在的誘惑和表象所迷惑,不斷提陞自己的道德境界。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揠苗助長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