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節

· 孟子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徵也。”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春秋時代沒有正義的戰爭。那一方比這一方好點,那是有的。‘徵’的意思是上級討伐下級,同等級別的國家是不互相征討的。”

賞析

本章批評春秋時代沒有正義戰爭,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孟子認爲,國君之間,有的好一點,那是有的。但並不能因爲你比人家好一點,你就可以征伐人家。因爲按照周禮,“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同等級的國家之間,是不可以互相征伐的。 今人評價戰爭是否“義”,關鍵是看它是侵略戰爭還是反侵略戰爭。這樣的標準當然比孟子的標準先進。因此,以今天的觀點來看,似乎不能一概認爲“春秋無義戰”,而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具體的分析。 “春秋每書諸侯戰伐之事,必加譏貶,以着其擅興之罪,無有以爲合於義而許之者。但就中彼善於此者則有之,如召陵之師之類是也。” “徵,所以正人也。諸侯有罪,則天子討而正之,此春秋所以無義戰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