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八節

· 孟子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大焉,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爲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爲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爲善,是與人爲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爲善。”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禹,聽到好的言論,就向人家行禮。大舜更加了不起,他把善當作人所共享,捨棄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的長處,樂於吸取別人的優點來完善自己。從他種田、做瓦器、打魚一直到做天子,無時無刻不是從別人那裏吸取優點。吸取別人的優點來完善自己,這就是同別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了不起的就是同別人一起行善。”

注釋

有:通“又”。 自耕稼、陶、漁以至爲帝:傳說舜爲天子之前曾在歷山耕種,在河濱做瓦器,在雷澤打魚。 禹:傳說中古代部落聯盟領袖,曾經奉舜命治水。

賞析

此章論“與人爲善”,也是對“仁”的解釋。 孟子舉了三個例子:孔門弟子子路聞過則喜;大禹聽到“善言”就給人家敬禮;偉大的舜更了不得,他善於與他人一起,捨棄自己的短處,接受他人的長處,把衆人的長處都吸取過來形成自己的“善”。 孟子認爲,君子的境界“莫大乎與人爲善”。聖賢之所以成爲聖賢,有一點就是虛懷若谷,善於吸取別人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更重要的是,還能帶動大家一起做好事。 “舜之所爲,又有大於禹與子路者。善與人同,公天下之善而不爲私也。己未善,則無所而舍以從人;人有善,則不待勉強而取之於己,此善與人同之目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無特殊需要註釋的詞語。

翻譯

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有教益的話,就會行禮。偉大的舜更是了不得,他善於和別人一同做善事。捨棄自己的缺點,學習別人的優點,樂於吸取別人的長處來行善。從他種地、做陶器、捕魚一直到做帝王,沒有哪個時候不是從別人那裏吸取長處的。吸取別人的長處來行善,也就是和別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重要的就是和別人一起行善。」

賞析

這段話強調了向他人學習、與他人友善相處以及從善如流的重要性。以子路聽到自己有過錯就高興,禹聽到善言就拜謝,突出了他們謙遜好學的品質。而舜能做到捨棄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優點,這種善於與人共同行善的態度,體現了他的偉大和智慧。最後指出君子的重要品質是與人爲善,鼓勵人們在與他人相處中,不斷汲取優點,共同進步。這體現了儒家對於個人品德修養和社會和諧共處的追求和倡導。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