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六節

· 孟子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即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有天賜爵位,有社會爵位。仁義忠信,行善且樂此不疲,這是天賜的爵位;公卿大夫,這是社會的爵位。古時的人,修養自己的天賜爵位,然後社會爵位就隨之而來。現在的人修養天賜爵位,以此來追逐社會爵位;得到社會爵位以後,就丟掉了天賜爵位,那實在是太糊塗了,最終必然連社會爵位也喪失掉。”

賞析

本章承前各章,仍論修養“仁義忠信”之重要意義。 孟子認爲,人本有“仁”的天性。以“仁”爲核心,可以發展出許多優良的品性,所以他有時只說“仁”,有時又說“仁義”,有時說“仁義禮智”,本章又說“仁義忠信”。這些被稱爲“天爵”,是內在的、精神的,可謂精神貴族。而“人爵”則是偏於物質的、外在的爵位,即社會貴族。孟子認爲,如果注重把人人都有的美好的天性發揚光大,就可以做“君子”(大人),可以當堯舜那樣的聖人。如果不這樣做,這些善良的天性就會湮滅,人就會成爲“小人”,爵位也會喪失掉。 “修天爵以要人爵,其心固已惑矣;得人爵而棄天爵,則其惑又甚焉,終必幷其所得之人爵而亡之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