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筑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拼音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裏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裏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擾亂其人業已開始的行動,這樣來使他的心靈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忍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人常常犯錯,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後才能奮起;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瞭解。一個國家,在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注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節選自《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十五節》。
舜:姚姓,名重華。唐堯時耕於歷山(在今山東濟南東南,一說在今山西永濟東南),“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堯帝使其人山林川澤,遇暴風雷雨,舜行不迷,於是傳以天子之位。國名虞,史稱虞舜。事蹟見於《尚書·堯典》及《史記·五帝本紀》等。
發:起,指任用。
畎(quǎn)畝:田畝,此處意爲耕田。畎,田間水渠。
傅說(fùyuè):殷商時爲胥靡(一種刑徒),築於傅險(又作傅巖,在今山西平陸東)。商王武丁欲興殷,夢得聖人,名曰說,視羣臣皆非,使人求於野,得傅說。見武丁,武丁曰:“是也。”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爲相,殷國大治。遂以傅險爲姓,名爲傅說。事蹟見於《史記·殷本紀》等。
舉:被選拔。
版築:築牆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築,搗土用的杵。
膠鬲(gé):商紂王大臣,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稱賢人。
魚鹽:此處意爲在海邊捕魚曬鹽。《史記》稱燕在渤碣之間,有魚鹽之饒;齊帶山海,多魚鹽。
管夷吾:管仲,潁上(今河南許昌)人,家貧困。輔佐齊國公子糾,公子糾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爲齊桓公。齊桓公知其賢,釋其囚,用以爲相,尊稱之爲仲父。《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士:獄官。
孫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爲楚國令尹(宰相)。本爲“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稱爲鄙。
海:海濱。
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本爲虞國大夫。晉國滅虞國,百里奚與虞國國君一起被俘至晉國。晉國嫁女於秦,百里奚被當作媵臣陪嫁到秦國。百里奚逃往楚國,行至宛(今河南南陽),爲楚國邊界之鄙人所執。秦穆公聞其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楚人於是與之。時百里奚年已七十餘,至秦,秦穆公親釋其囚,與語國事三日,大悅。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史稱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爲政,“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爲“春秋五霸”之一。事蹟見於《史記·秦本紀》。
市:市井。
故:所以。
任:責任,擔子。
是:代詞,這,這些。
也:助詞,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頓一下,後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必:一定。
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苦惱。
心志:意志。
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飢餓。
體膚:肌膚。
空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窮困。
拂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拂,違背,不順。亂,錯亂。
所爲:所行。
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
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韌。
曾益:增加。曾,通“增”。
能:才幹。
恆:常常,總是。
過:過錯,過失。
困於心:心中有困苦。
衡於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作:奮起,指有所作爲。
徵於色:面色上有徵驗,意爲面容憔悴。徵,徵驗,徵兆。色,顏面,面色。趙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漁父見而怪之。”《史記·屈原賈誼列傳》:“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發於聲:言語上有抒發,意爲言語憤激。趙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異之。”甯戚,春秋時衛國人。家貧,爲人挽車。至齊,喂牛於車下,齊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見之,疾擊其牛角而商歌。歌曰:“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齊桓公召與語,悅之,以爲大夫。
而後喻:然後人們才瞭解他。喻,知曉,明白。
入: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內。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bì)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佐。
出: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外。
敵國: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
外患:來自國外的禍患。
恆:常常。
亡:滅亡。
生於憂患:憂患使人生存發展。
死於安樂: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序
這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説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爲,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箇國家的興亡兩箇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凑,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攩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説服力。
賞析
文章開頭,作者一連列舉了六位古代聖賢在困難憂患中崛起的事例,來證明「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這箇推理過程屬於邏輯學上的歸納推理,即由前面六箇特殊的事例,歸納出後面帶普通意義的結論;又通過後面的結論,説明了前面六箇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艱苦的環境,一方面給人們以困苦、飢餓、貧困、疲乏、憂慮,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些困難,堅定、振奮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不斷克服困難,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增加了聰明才幹。然而道理在此還沒有説完,上面衹談到,在人與客觀環境這一對矛盾中,客觀環境對人的觸動,反過來,針對人的主觀世界對此又是怎樣做出反應,孟子接著指出:「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喩。」客觀環境的困難和自身判斷的失誤,造成人在改造客觀的過程中的錯誤,而他也就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教訓,從而達到「能改」的境界——這箇「能」,從語義上講,不僅體現了人的願望、決心,也體現了人的能力。他因爲自身所遭遇的困難而憂慮、痛苦、困惑,造成內心的壓抑,而他也就在不斷衝破這些心理壓抑的嘗試中,活躍了自己的思維,激發了自己的創造力。更重要的一點,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會性的,他有痛苦,有憂慮,想發憤,想創造,必然表現在形色上,吐發在言辭中,期望得到理解與同情、啓發與幫助。人就在這一切與憂患的鬬爭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質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現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創造能力,一句話,表現了他「生」的價値。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全部含義。
劉熙載在《藝槪·文槪》裏指出:「昌黎(韓愈)以『是』、『異』二字論文,然二者仍須合一。若不『異』之『是』,則庸而已;若不『是』之『異』,則妄而已。」這種主張,實在起於孟子的影響。孟子在提出「生於憂患」這一「是」命題的同時,也提出了它的「異」命題:「死於安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在內沒有能幹的大臣,時時注意修明法度;沒有敢於直諫的賢士,處處提醒國君克己愼終。在外又沒有敵國的抗衡、外寇的侵擾。如此安適的環境,首先帶來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這是精神上的死亡。緊接著必然是物質上的死亡——「國恆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説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兩面。旣不使人因正面説教而感沉悶,又不爲邀人眷顧而故發驚人之談;旣娓娓動聽,又給人警策;旣不庸,又不妄。
尤其値得注意的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命題的明确提出,在孟子也許衹是爲了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啓迪。但作爲一條具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其影響絶不僅僅表現在政治道德上。特別是「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喩」兩句,直接導引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創造的一條極重要的美學原則的形成,這就是「發憤抒情」這一美學創作原則。這亦是千百年來,孟子此篇所以膾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辭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采用一連串結構相同的句式,對於同一論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説明,有如千流萬壑,一時俱下,形成滔滔萬里不可阻攩的氣勢。孟子文之稱雄辯,這類句式的采用是很重要的一箇原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配合歸納的推理方式,便采用了這種句式,一起首連舉六位聖賢的成功事迹,從數量上給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覺得「生於憂患」确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接著又極力鋪排艱難環境給人們帶來的磨難,反襯了聖賢成功的不易;然後再歷述聖賢面對艱難憂患的正确態度與處理方法,最終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很有説服力。一般説來,鋪陳排比的寫法,固可造成宏大氣勢;若處理不當,也可致繁複拖沓之虞。其後的漢大賦,由於片面強調了這一特點,往往使人難以卒讀。而孟子的這篇文章,雖通篇采用排比句式,卻仍給人以行文簡潔的印象。原因在於,孟子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盡量擴充每一詞語,尤其是動詞的容量。以起首一段爲例,共六句話,六箇動詞,包括一箇「發」,五箇「舉」,旣表現了人物由微賤趨向顯達的運動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聖人,他的成功,固然因爲堯的賞識,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與努力,故曰「發」;傅説等是臣,是賢人,他們的成功,固然因爲自身的才能與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如同所有成就輝煌的文人學者一樣,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此文寫得如此出色,誠爲「發憤抒情」的結果。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