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三節
孟子曰:“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動容周旋中禮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爲生者也;經德不回,非以幹祿也;言語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堯、舜的仁德是天性;商湯和周武王的仁德是經過修身而回復到天性。舉止儀容無不合於禮,這是德行深厚到了極點。哭死者而悲哀,不是爲了給活人看的;依據道德而行,不去違禮,不是爲了謀求官職。言語一定要真實,不是爲了讓人知道行爲端正。君子按法度做事,去等待命運的安排罷了。”
注釋
經德不回:遵循道德而行,不致違禮;回,同“違”。幹祿:求官。祿,官吏的俸祿。
行法:依法而行。
賞析
本章與卷十三第三十章一樣,認爲堯舜是天生的仁德之人,商湯和周武王是通過後天的修養而返歸於仁德的聖人。四位聖人最偉大的東西是什麼呢?是仁,不是禮,禮的核心是仁。
孟子說,聖人的動作、容貌、一舉手一投足之所以都合乎禮,那是因爲他們的仁德到了極致。他們依德而行,不違禮法,並不是爲求得爵祿;他們說話一定信實,不是爲讓人家說他行爲端正。四位聖人都是至仁之人,都很幸運地成了天子,因此把仁推廣到四海。
而孟子也是至仁之人,現已垂垂老矣,恐怕命運不會關照他了,所以他自我寬慰說,唉,君子按法度做事,至於結果如何,就只有等待命運的安排了。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第十二卷·告子下·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