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九節

· 孟子
萬章問曰:“或曰:‘百里奚自鬻於秦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爲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晉人以垂棘之璧與屈產之乘,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百里奚不諫。知虞公之不可諫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幹秦穆公之爲污也,可謂智乎?不可諫而不諫,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將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時舉於秦,知穆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相秦而顯其君於天下,可傳於後世,不賢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鄉黨自好者不爲,而謂賢者爲之乎?”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萬章問道:“有人說:‘百里奚用五張羊皮的價錢和爲人喂牛的條件,把自己賣給秦國養牲畜的人,(以此尋求機會)向秦穆公求職。’可信嗎?” 孟子說:“不,不是這樣。這是好事者編出來的。百里奚,是虞國人。晉國人用垂棘的玉璧和屈地所產的四匹馬爲代價,向虞國借路,要去攻打虢國。宮之奇向虞國的國君諫阻,百里奚不諫阻。他知道虞國國君不會接受諫議,因而離開虞國,到秦國去,那時他已經七十歲了,竟不懂得通過爲人喂牛來向秦穆公求職是污濁的,可以叫明智嗎?但他卻是知道不可提出諫議就不諫議,這可以叫不明智嗎?知道虞國將要滅亡而提前離開虞國,也不能叫不明智。當時他在秦國被提拔,就知道秦穆公有所作爲,因而輔佐他,這可以叫不明智嗎?輔佐秦國而使其君主名揚天下,足以流傳於後世,不賢的人能辦到嗎?賣掉自己來成就他的君主,鄉里潔身自好的人都不幹,竟說賢者肯幹嗎?”

注釋

百里奚:一說姓百,名裏,字奚,原爲虞國人,虞亡後作秦國的大夫。鬻(yù):賣。 食:同“飼”。要:接近。 虞:國名,在今山西平陸東北。 垂棘(chuí jí):晉國地名,產美玉。屈:晉國地名,產良馬。乘:四匹馬。虢(guó):國名,在今山西平陸縣北,公元前655年爲晉所滅。 宮之奇:虞國賢臣。 曾:乃,竟。污:骯髒之事。

賞析

百里奚本是虞國之臣,他是怎麼到秦穆公那裏去的,史書上有不同說法。萬章的說法是一種常見的說法。還有一種說法是,百里奚被晉國人抓走了,逃走後又被楚國人抓去,秦穆公用五張公羊皮把他換回來。不管是百里奚自賣五張公羊皮,還是秦君用五張羊皮買他,總之五張羊皮就是他的身價。秦穆公封他爲“五羖大夫”。 像對待別的先聖先賢的不利傳聞一樣,孟子也是斷然否認。他認爲,百里奚是何等“智”而“賢”的人物,他知道虞君不可諫就不諫,知道虞國將亡而先走,知道秦穆公可輔而輔佐之,他怎麼會自賣自身,以幹求秦穆公呢?這種事情,鄉下人都不會做,反說賢者肯幹嗎? 孟子的辦法,仍然是一種推理的方法。結論對與不對另當別論,方法還是可以借鑑的,唐代作家韓愈就曾借鑑這種方法爲抗擊安史叛軍的英雄張巡、許遠辯誣。 “孟子言百里奚之智如此,必知食牛以幹主之爲污。其賢又如此,必不肯自鬻以成其君也。然此事當孟子時,已無所據。孟子直以事理反覆推之,而知其必不然耳。”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