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十一節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
曰:“無寓人於我室,毀傷其薪木。”寇退,則曰:“修我牆屋,我將反。”寇退,曾子反。
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則先去以爲民望,寇退則反,殆於不可。”
沈猶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猶有負芻之禍,從先生者七十人,未有與焉。”
子思居於衛,有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子思曰:“如急去,君誰與守?”
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師也,父兄也;子思,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則皆然。”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曾子住在武城,有越國軍隊入侵。有人說:“敵人要來了,何不離開這裏?”
曾子說:“不要讓人住到我屋裏,毀壞那些樹木。”敵人撤退了,他又說:“修葺好我的房屋,我要回來了。”敵人撤退,曾子回來了。曾子的學生議論說:“武城的人們待先生這樣忠誠恭敬,敵人一來您先走開,給老百姓樹立了一個壞榜樣;敵人一退您就回來,恐怕不可以的。”沈猶行說:“這不是你們懂得的。從前先生住在我那裏,遇到一個叫負芻的人作亂,隨從先生的七十人,也都跟着先生走了,沒有人蔘加抵抗。”
子思住在衛國,有齊國的軍隊入侵。有人說:“敵人要來了,何不離開這裏?”子思說:“如果我走了,君主和誰一道來守城呢?”
孟子說:“曾子、子思走的是同一條道路。曾子,是老師,是父兄。子思,是臣子,是地位較低的人。曾子和子思如果互換地位,也會像對方一樣行動的。”
注釋
武城:魯國邑名,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南。
左右:指曾參的學生。
殆於:近於。
沈猶行:曾參弟子,姓沈猶,名行。
負芻:人名。七十人:古稱孔門弟子有“七十二賢人”,簡稱“七十人”。此處泛指曾參門徒,未可坐實。
子思:孔子之孫,名伋,字子思。
賞析
本章論證一個古怪的道理:老師、前輩、上級多有自由,反之下級、晚輩、學生就多有義務。
有個故事:曾參住在武城時,越國軍隊打來了,曾參就逃跑了。跑之前還吩咐前來報信的武城官員說:不要讓人住在我家裏,不要毀傷那些樹木。越國軍隊回去了,曾參要回來了,他對武城官員說:把我的院牆房子修一下,我要回去了。曾子旁邊的人說,您這麼做恐怕不好吧?不料他的學生沈猶行卻說這沒什麼錯。
還有個故事:孔子的孫子孔伋在衛國遭遇齊寇。有人勸他說何不走開呢?孔伋說我不走,如果我走了,誰與君主守城呢?
孟子評述這兩個故事時,便提出了上述古怪的道理。這道理不是孟子也不是孔子的創見,而是習慣法(大人物有特例),早在孔孟之前就是這樣了。當然,這習慣法是陳腐不堪的東西。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