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一節

· 孟子
孟子曰:“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說:“拿春秋時晉國韓、魏兩家大臣的財富來增強他,如果他不因此而自滿,那麼這種人就大大超出常人。”

注釋

附:增加。韓、魏:春秋時晉國的上卿韓氏和魏氏。 欿(kǎn)然:不自滿的樣子。

賞析

常人之病,在得志則得意忘形,失意則一蹶不振。所謂得志,失意,自與權勢、財富的得失密切相關。 而孟子認爲,假使有這樣的人,即便把韓家、魏家的財富拿來增益給他,如果他並不自滿,這樣的人,那就遠遠超過一般的人。 孟子自認爲是應了“五百之期”來到世間拯救天下的人,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以他這樣的胸懷和眼光來品評人物,自然別有一番滋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韓魏之家:春秋時晉國的韓氏、魏氏兩家大臣,後建立韓、魏兩個國家,這裏指春秋時晉國豪富。
  • 欿(kǎn)然:不自滿的樣子。

翻譯

孟子說:「把晉國韓魏兩大家庭的財富加給他,如果他還自認爲不滿足,那他就遠遠超過一般人了。」

賞析

這句話以財富爲切入點,強調了一種在物質豐富時仍能保持不自滿的心態的重要性。即便擁有了像韓魏之家那樣的鉅額財富,若能依然謙遜、不滿足於現狀且不斷進取,這樣的品質就使這個人遠遠超越了常人。它體現了一種對內在精神追求勝於對物質佔有滿足的觀念,引導人們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和自我修養的不斷完善。這種觀點對個人的成長與進步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