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節

· 孟子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王曰:“禮,爲舊君有服,何如斯可爲服矣?” 曰:“諫行言聽,膏澤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使人導之出疆,又先於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後收其田裏。此之謂三有禮焉。如此,則爲之服矣。今也爲臣。諫則不行,言則不聽;膏澤不下於民;有故而去,則君搏執之,又極之於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裏。此之謂寇讎。寇讎何服之有?”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孟子告訴齊宣王說:“君主把臣下當作自己的手足,那麼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當作狗馬,那麼臣子就會把君主當作路人;君主把臣下當作土和草,那麼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仇敵。” 王說:“禮制規定,(已經離開職位的)臣下要爲往日的君主穿孝服,怎樣才能使臣下爲他服孝呢?” 孟子說:“有勸諫,就照着做,有什麼話,都聽從,恩惠普及於百姓;臣下如果有事離開,就派人引導他離開國境,又打發人先到他要去的地方作好準備;離開了三年還不回來,這才收回他的田地房產。這叫三有禮。這樣,臣下就會爲他服孝了。現在做臣下的,勸諫,王不照着辦,說的話,王不聽從,恩惠不能普及於百姓;臣下有事離開,君主就把他捆綁起來,又設法讓他在所去的地方走投無路;離開的當天,就收回他的田地房產。這叫做仇敵。對仇敵樣的舊君,還服什麼孝?”

注釋

讎(chóu):仇敵。 舊君:舊時侍奉的君主。服:古代喪禮穿的喪服。 膏澤:比喻恩惠。 搏執:捆綁。極:困窮,使動用法。

賞析

此章論君主應善待臣下。 孟子認爲,君待臣善,則臣對君忠。君對臣“三有禮”,舊臣也會爲舊君服喪。反之,君待臣惡,舊臣怎麼會爲他服喪呢? 在孔孟所處的春秋、戰國時代,對君臣關係的論述要民主得多,所以孟子纔能有這樣的言論。自秦漢強化君權以後,此種言論就不復出現了。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