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孟子說:“用善來使人服輸,沒有能使人服輸的。用善來薰陶教養人,這才能使天下人信服。天下人不能心服,卻能統一天下的,是從來沒有過的事。”
賞析
本章論王道的途徑——“以善養人”。
孟子認爲,王道的核心是仁政。以仁爲根本,可以生髮出義、禮、智等等,這些就是“善”。
孟子認爲,用“善”來臣服別人,迫使別人俯首稱臣,這並不能真正地讓人歸順。如果用“善”來教育培養別人,即所謂“養人”,這才能使別人真心歸順。只有真心歸順了,你的“善”,你的治國平天下的方略纔可以實行。由此可看出教育的重要性,“百年大計,教育爲本”。
“服人者,欲以取勝於人;養人者,欲其同歸於善。蓋心之公私小異。而人之向背頓殊,學者於此不可以不審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以善服人:用自己的善來使別人順服。 服:使……順服。
- 以善養人:用善去培養、薰陶別人。
- 心服:心裏信服。
翻譯
孟子說:「用自己的善去使別人順服,這是不能使別人順服的;要用善去培養、薰陶別人,這樣才能使天下人順服。天下人不心服卻能夠統一天下做王的,是從來沒有過的事。 」
賞析
這段話體現了孟子所倡導的治國理政和人際交往的理念。孟子認爲單純憑藉「善」去強行讓別人服從,往往難以達到目的,因爲這種方式可能只是讓人口服而非心服。而以善去滋養他人,從內心感染和引導別人,能贏得真正的信服。從治國角度而言,一個統治者若僅以自己所謂的「善政」去強制百姓遵循,可能會引發牴觸;只有以善德修養去感化、培育百姓,才能讓天下人心悅誠服地歸附。在人際交往中也是如此,真誠地以善待人,在溝通和相處中傳遞善意,比強行迫使他人接受自己觀點更能獲得尊重和認同。此觀點強調了道德的感化力量和內在修養對構建良好關係的重要性,具有跨越時代的價值 。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