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三節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夏、商、週三代得天下是因爲仁,失去天下是因爲不仁。國家之所以衰落、興盛、生存、滅亡也都是這個道理。天子如果不仁,就不能保有天下;諸侯如果不仁,就不能保有國家;卿大夫如果不仁,就不能保有祖廟;士人和普通老百姓如果不仁,就不能保全自己的身體。現在是厭惡死亡而喜歡不仁,這猶如厭惡醉酒卻又使勁喝酒一樣。”
注釋
社稷:土神和穀神,指代國家。
宗廟:祭祀祖先的處所,這裏指代卿大夫的采邑。
士庶人:士人和老百姓。四體:四肢。
強(qiǎng):勉強。
賞析
本章仍論效法先王實行仁政的重要性。
孟子認爲,夏、商、週三代得天下是因爲仁,失天下則是因爲不仁。國家之所以衰落、興盛、生存、滅亡,都與是否實行仁政有關。
“三代,謂夏、商、周也。禹、湯、文、武,以仁得之;桀、紂、幽、厲,以不仁失之。”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二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四卷 · 公孫丑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節 · 二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卷 · 萬章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四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