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廣大遼闊的無邊無際的曠野啊,極目遠望看不到人影。河水彎曲得像帶子一般,遠處無數的山峯交錯在一起。一片陰暗淒涼的景象:寒風悲嘯,日色昏黃,飛蓬折斷,野草枯萎,寒風凜冽猶如降霜的冬晨。鳥兒飛過也不肯落下,離群的野獸奔竄而過。亭長告訴我說:“這兒就是古代的戰場,曾經全軍覆沒。每逢陰天就會聽到有鬼哭的聲音。真令人傷心啊!這是秦朝、漢朝,還是近代的事情呢?
我聽說戰國時期,齊魏徵集壯丁服役,楚韓募集兵員備戰。士兵們奔走萬里邊疆,年復一年暴露在外,早晨尋找沙漠中的水草放牧,夜晚穿涉結冰的河流。地遠天長,不知道哪裏是歸家的道路。性命寄託於刀槍之間,苦悶的心情向誰傾訴?自從秦漢以來,四方邊境上戰爭頻繁,中原地區的損耗破壞,也無時不有。古時稱說,外夷中夏,都不和帝王的軍隊爲敵;後來不再宣揚禮樂教化,武將們就使用奇兵詭計。奇兵不符合仁義道德,王道被認爲迂腐不切實際,誰也不去實行。
唉喲喲!我想象北風搖撼着沙漠,胡兵乘機來襲。主將驕傲輕敵,敵兵已到營門才倉促接戰。原野上豎起各種戰旗,河谷地奔馳着全副武裝的士兵。嚴峻的軍法使人心驚膽戰,當官的威權重大,士兵的性命微賤。鋒利的箭鏃穿透骨頭,飛揚的沙粒直撲人面。敵我兩軍激烈搏鬥,山川也被震得頭昏眼花。聲勢之大,足以使江河分裂,雷電奔掣。
何況正值極冬,空氣凝結,天地閉塞,寒氣凜冽的翰海邊上,積雪陷沒小腿,堅冰凍住鬍鬚。兇猛的鷙鳥躲在巢裏休息,慣戰的軍馬也徘徊不前。綿衣毫無暖氣,人凍得手指掉落,肌膚開裂。在這苦寒之際,老天假借強大的胡兵之手,憑仗寒冬肅殺之氣,來斬伐屠戮我們的士兵,半途中截取軍用物資,攔腰沖斷士兵隊伍。都尉剛剛投降,將軍又復戰死。屍體僵仆在大港沿岸,鮮血淌滿了長城下的窟穴。無論高貴或是卑賤,同樣成爲枯骨。說不完的悽慘喲!鼓聲微弱啊,戰士已經精疲力竭;箭已射盡啊,弓弦也斷絕。白刃相交肉搏啊,寶刀已折斷;兩軍迫近啊,以生死相決。投降吧?終身將淪於異族;戰鬥吧?屍骨將暴露於沙礫!鳥兒無聲啊群山沉寂,漫漫長夜啊悲風淅淅,陰魂凝結啊天色昏暗,鬼神聚集啊陰雲厚積。日光慘淡啊映照着短草,月色悽苦啊籠罩着白霜。人間還有像這樣令人傷心慘目的景況嗎?
我聽說過,李牧統率趙國的士兵,大破林胡的入侵,開闢疆土千里,匈奴望風遠逃。而漢朝傾全國之力和匈奴作戰,反而民窮財盡,國力削弱。關鍵是任人得當,哪在於兵多呢!周朝驅逐獫狁,一直追到太原,在北方築城防禦,爾後全軍凱旋迴京,在宗廟舉行祭祀和飲宴,記功授爵,大家和睦愉快而又安適。君臣之間,端莊和藹,恭敬有禮。而秦朝修築長城,直到海邊都建起關塞,殘害了無數的人民,鮮血把萬里大地染成了赤黑;漢朝出兵攻擊匈奴,雖然佔領了陰山,但陣亡將士骸骨遍野,互相枕藉,實在是得不償失。蒼天所生衆多的人民,誰沒有父母?從小拉扯帶領,抱着揹着,唯恐他們夭折。誰沒有親如手足的兄弟?誰沒有相敬如賓友的妻子?他們活着受過什麼恩惠?又犯了什麼罪過而遭殺害?他們的生死存亡,家中無從知道;即使聽到有人傳訊,也是疑信參半。整日憂愁鬱悶,夜間音容入夢。不得已只好陳列祭品,酹酒祭奠,望遠痛哭。天地爲之憂愁,草木也含悲傷。這樣不明不白的弔祭,不能爲死者在天之靈所感知,他們的精魂也無所歸依。何況戰爭之後,一定會出現災荒,人民難免流離失所。唉唉!這是時勢造成,還是命運招致呢?從古以來就是如此!怎樣才能避免戰爭呢?惟有宣揚教化,施行仁義,才能使四方民族爲天子守衛疆土啊。
注釋
浩浩:遼闊的樣子。
垠(yín):邊際。
夐(xiòng):遠。
糾紛:重疊交錯的樣子。
黯:昏黑。
曛:赤黃色,形容日色昏暗。
蓬:草名,即蓬蒿。秋枯根拔,隨風飄轉。
挺:通“鋌(tǐng)”,疾走的樣子。
亭長:秦漢時每十里爲一亭,設亭長一人,掌管治安、訴訟等事。唐代在尚書省各部衙門設置亭長,負責省門開關和通報傳達事務,是流外(不入九品職級)吏職。此借指地方小吏。
三軍:周制,天子置六軍,諸侯大國可置三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此處泛指軍隊。
齊魏、荊韓:戰國七雄中的四個國家。荊,即楚國。這裏泛指戰國時代。
召募:以錢物招募兵員。徭役和召募,是封建時代的義務兵和僱傭兵。
腷(bì)臆:心情苦悶。
愬,即“訴”。
四夷:四方邊境的少數民族。夷,古時對異族的貶稱。
耗斁(dù):損耗敗壞。
戎:西方少數民族。此泛指少數民族。
夏:華夏,漢族。
王師:帝王的軍隊。古稱帝王之師是應天順人、弔民伐罪的仁義之師。
文教:指禮樂法度,文章教化。
用奇:使用陰謀詭計。
奇兵:乘敵不備進行突然襲擊的部隊。
王道:指禮樂仁義等治理天下的準則。
迂闊:迂腐空疏。
期門:軍營的大門。
旌旗:旗幟的統稱。旌,用旄牛尾和彩色鳥羽作竿飾的旗。
組練:即“組甲被練”,戰士的衣甲服裝。此代指戰士。
析:分離、劈開。原作“折”,據《唐文粹》及《文集》改。
窮陰:猶窮冬,極寒之時。
海隅:西北極遠之地。海,瀚海,在蒙古高原東北;一說指今內蒙古自治區之呼倫貝爾湖。
繒纊(zēng kuàng):繒,絲織品的總稱;纊,絲綿。古代尚無棉花,絮衣都用絲棉。
憑陵:憑藉,倚仗。
輜(zī)重:軍用物資的總稱。
都尉:官名,此指職位低於將軍的武官。
踣(bó):僵仆。
勝(shēng):盡。
蹙(cù):迫近,接近。
冪(mì)冪:深濃陰暗。
牧:李牧,戰國末趙國良將,守雁門(今山西北部),大破匈奴的入侵,擊敗東胡,降服林胡(均爲匈奴所屬的部族)。其後十餘年,匈奴不敢靠近趙國邊境。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殫(dān):盡。
痡(pū):勞倦,病苦。漢武帝時,多次大舉征伐匈奴及大宛、西羌、南越,以至“賦稅既竭,猶不足以奉戰士”、“天下虛耗”,甚至“人復相食”。見《史記·平準書》、《漢書·食貨志》。
獫狁(xiǎn yǔn):也作“獫狁”、“葷粥”、“獯鬻”、“薰育”、“葷允”等,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即匈奴的前身。周宣王時,獫狁南侵,宣王命尹吉甫統軍抗擊,逐至太原(今寧夏固原縣北),不再窮追。二句出自《詩經·小雅·六月》:“薄伐獫狁,至於太原”。
城:築城。
朔方:北方。一說即今寧夏靈武縣一帶。句出《詩經·小雅·出車》:“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飲至:古代盟會、征伐歸來後,告祭於宗廟,舉行宴飲,稱爲“飲至”。策勳,把功勳記載在簡策上。句出《左傳》桓公二年:“凡公行,告於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勳焉,禮也。”
穆穆:端莊盛美,恭敬謹肅的樣子,多用以形容天子的儀表,如《禮記·曲禮下》:“天子穆穆”。
棣(dì)棣,文雅安和的樣子。
荼(tú)毒:殘害。
殷(yān):赤黑色。《左傳》成公二年杜注:“血色久則殷。”
陰山:在今內蒙古中部,西起河套,東接內興安嶺,原爲匈奴南部屏障,匈奴常由此以侵漢。漢武帝時,爲衛青、霍去病統軍奪取,漢軍損失亦慘重。
蒼蒼:指天。
蒸:通“烝”,衆,多。
悁(yuān)悁:憂愁鬱悶的樣子。
寤寐:夢寐。
布奠傾觴:把酒倒在地上以祭奠死者。布,陳列;奠,設酒食以祭祀。
不至:不能達於死者。
精魂:精氣靈魂。古時認爲人死後,其精氣靈魂能夠離開身體而存在。
凶年:荒年。語出《老子道德經》第三十章:“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大舉興兵造成大量農業勞動力的徵調傷亡,再加上雙方軍隊的蹂躪掠奪以及軍費的負擔,必然影響農業生產的種植和收成。故此處不僅指自然災荒。
守在四夷:語出《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
賞析
《弔古戰場文》是李華“極思研搉”的力作,以憑弔古戰場起興,中心是主張實行王道,以仁德禮義悅服遠人,達到天下一統。在對待戰爭的觀點上,主張興仁義之師,有征無戰,肯定反侵略戰爭,反對侵略戰爭。文中把戰爭描繪得十分殘酷悽慘,旨在喚起各階層人士的反戰情緒,以求做到“守在四夷”,安定邊防,具有強烈的針對性。雖用駢文形式,但文字流暢,情景交融,主題鮮明,寄意深切,不愧爲古今傳誦的名篇。
《弔古戰場文》名爲“弔古”,實是諷今。全文以“古戰場”爲抒情的基點,以“傷心哉”爲連綴全篇的感情主線,以遠戍的苦況、兩軍廝殺的慘狀、得人與否的對比、士卒家屬弔祭的悲愴爲結構層次,層層鋪敘,愈轉愈深,結末點出主旨。結構緊湊,一氣呵成。開篇劈空描寫古戰場陰森悲涼的氣象:沙漠空曠無邊,杳無人跡,河水迴環纏繞,群山交錯雜列,天地昏暗,氣象憔悴,飛蓬根斷,野草枯死.飛鳥不肯落下,野獸離羣而奔突,使人觸目驚心,魂失魄散。接着文鋒一轉,借亭長之口點題,敘說古戰場“常覆三軍”的歷史和天陰鬼哭的慘狀,增強了文章的可信性與感染力。再以“傷心哉”的慨嘆,傾吐深沉的弔古之情,給全篇籠罩上了一層愁慘黯淡的感情色彩。“秦歟?漢歟?將近代歟?”發問深婉,有力統領起全文。
第二段寫士卒遠戍的苦況和秦漢以來“多事四夷”的原因。作者以“吾聞夫”提領,展開了對歷史的回溯,描述遠戍士卒歷盡行軍、露營、夜渡、屯戍之苦。地闊天長,戍邊日久,歸途知在何處?寄身鋒刃,性命難保,怨憤向誰傾訴?但是,戍卒的悲慘遭遇是怎樣造成的?“秦漢而還”以下便指出其原因。認爲自秦漢以來,爲開邊拓土,“多事四夷”,邊境戰事頻仍,致使“文教失宣”,王道莫爲。這就把罪責推到封建帝王及其所推行的政策上,極爲尖銳深刻。作者行王道,反霸道,以“仁義”安撫“四夷”的觀點是有進步意義的。
第三段描摹兩軍廝殺的激烈、悲慘的情狀,是全篇的主體。作者以“吾想夫”馳騁其宏偉的想象,用鋪排揚厲、踵事增華的筆法,描繪了兩次兩軍交鋒的戰爭場面,且一次比一次激烈,一次比一次殘酷。如是在北風掀動沙漠的地方,胡兵憑藉地利進犯,中原主將驕慢輕敵,倉促應戰,兵卒畏於嚴酷的軍法,不得不拼命死戰。兩軍相搏,廝殺聲震撼山川,崩裂江河,攻勢迅猛,如雷鳴閃電。如是在“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的“苦寒”季節,胡兵又憑藉天時“徑截輜重,橫攻士卒”,中原將士被殺得“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爲枯骨”,慘不可言。行文至此,作者又以騷體句式抒寫悽惻悲憤之情,深沉憑弔之意。兩軍交鋒激戰,鼓衰力盡,矢竭弦絕,白刃相交,寶刀斷折,士卒浴血拼殺,場面悲壯而激烈。在此生死關頭,士卒心情極爲矛盾:“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骨暴沙礫。”真是字字悲痛,聲聲哀怨。這發自士卒肺腑的心聲,是對擴邊戰爭的血淚控訴。作者滿懷沉痛心情,以凝重的筆墨,描寫了全軍覆沒後戰場上的沉寂、陰森、悽愴的景象,與前文兩軍廝殺時那種“勢崩雷電”的聲勢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也是對前文“往往鬼哭,天陰則聞”的呼應。面對這種慘相,作者那“傷心哉”的感情發展到了高潮,發出了“傷心慘目,有如是耶”的深沉浩嘆,它撞擊着歷代讀者的心扉!
第四段以“吾聞之”領起,採用歷代戰爭對比的方法,說明戰爭勝敗的關鍵。先用“牧用趙卒”和“漢傾天下”相比,一個“大破林胡,開地千里”,一個搞得“財殫力痛”,從而得出“任人而已,其在多乎”的結論,說明解決邊患問題關鍵是選用良將,而不在於用兵多少。再以“周逐獫狁”與“秦起長城”、“漢擊匈奴”對比:有的“全師而還”,君臣和樂安閒,雍容嫺雅;有的“荼毒生靈,萬里朱殷”;有的“雖得陰山”,“功不補患”。說明解決邊患的辦法是以“仁義”、“王道”安撫四夷,而不是黷武開邊。引古是爲證今,作者用歷史事實揭露了唐代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也諷刺了唐玄宗用人不當。
第五段通過“弔祭”的場面,進一步對造成“蒸民”骨肉離散的戰爭作了血淚控訴。“蒼蒼蒸民,誰無父母”幾句,作者從人道主義出發,用鋪排的句式,反詰的語氣,氣盛言宜地對“開邊意未已”的統治者發出了“蒼蒼蒸民”“殺之何咎”的質問。接着又襲用漢代賈捐之《議罷珠崖疏》“父戰死於前,子鬥傷於後,老母、寡妻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里之外”的文義,點化出“布奠傾觴,哭望天涯”,悲愴淒涼的弔祭場面。面對着這“天地爲愁,草木悽悲”的慘狀,聯想到“從古如斯”的一幕幕悲劇,提出了“守在四夷”的主張。結尾點明全文的主旨,與上文相呼應,極爲巧妙有力。
《弔古戰場文》雖以駢體爲宗,但與六朝以來流行的講求偶辭儷句,鋪陳事典,注重形式美,內容空洞貧乏的駢文有很大的不同。作者李華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
李華提倡古文,力求克服齊梁靡麗之習,於駢儷之中寓古文之氣,以散馭俳,崇雅去浮,使文章顯示了清新質樸和剛勁有力的格調,充分表現了盛唐新體文賦的特色。
謝榛說:“熟讀所作,有雄渾如大海奔濤,秀拔如孤峯峭壁。”(《四溟詩話》)《弔古戰場文》在構思和表現手法上富有創造性。過去的弔文多以抒情爲主,而《弔古戰場文》則以議論爲主。這些“帶情韻以行”的議論,高屋建瓴,一瀉直下,氣勢甚壯。中間用感嘆句、反詰句調節節奏,使音調鏗鏘,參差成趣。運用誇張、對偶、排比、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造成了一唱三嘆的韻致,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段與段之間又以“吾聞夫”、“吾想夫”、“吾聞之”等散文性質的詞語連接,使全篇始終保持着像“大海奔濤”一樣“沛然莫之能御”的磅礴氣勢,一掃歷來駢文那種綺麗柔弱的文風。這對後世的文賦有着頗大的影響。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夐:(xiòng )遠。
-
曛:(xūn )日落時的餘光。
-
亭長:秦漢時的基層官員。
-
腷臆:(bì yì)亦作“愊臆”“腷憶”,因憤怒、悲傷、憂愁而氣鬱結。
-
斁:(dù)敗壞。
-
候:同“後”。
-
逡巡:(qūn xún)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
-
蹙:(cù)緊迫。
-
牧:李牧,戰國時趙國名將。
-
獫狁:(xiǎn yǔn)古代北方少數民族。
-
徧:同“遍”。
繙譯
廣大遼濶啊,平展的沙漠無邊無垠,極遠的地方不見人影。黃河像衣帶般曲折環繞,群山交錯襍列。天色暗淡淒慘,風聲悲號,太陽也昏暗無光。蓬草折斷,草木枯萎,寒氣凜冽如同霜落的早晨。飛鳥也不敢飛過,野獸驚奔而散。亭長告訴我說:“這裡是古代的戰場,常常使軍隊覆滅。隂天的時候常常能聽到鬼哭的聲音。”真是令人傷心啊!這是秦朝還是漢朝的戰場,或者是近代的呢?
我聽說戰國時齊魏征集勞役戍守邊塞,和荊韓招募士卒。他們萬裡奔波,連年露天曬太陽。早晨在沙漠上放牧,夜晚在黃河邊渡河。地遠天長,不知道歸家的路。性命寄托在軍刀上,心中的憤怒曏誰訴說?從秦漢以來,邊疆多事,中原地區受損疲敝,沒有哪個朝代不是這樣。古時候說戎夏不與王師對抗。文教喪失宣敭,武將運用奇計。奇計不同於仁義,王道迂曲而不被採用。唉呀!
我想象北風搖撼沙漠,衚兵伺機而動。主將驕傲輕敵,在軍營門前迎戰。軍旗在荒野中竪起,山川間都是蜿蜒的軍隊。軍法嚴厲令人畏懼,有威嚴但生命卻很卑賤。鋒利的箭矢射穿骨頭,敭起的沙石撲打臉麪,敵我雙方激烈搏鬭,山川都爲之震動眩目。喊殺聲震動江河,氣勢崩裂如雷電。至於到了天氣隂沉凝結,酷寒在海邊肆虐,積雪沒過小腿,衚須上結著堅冰。兇猛的鳥都停止做窩,出征的馬匹徘徊不前。衣服和絲緜都沒有溫煖,手指凍裂皮膚破裂。在這個苦寒的時候,上天像是幫助強大的衚兵,借著肅殺之氣來攻殺。逕直截斷軍用物資,橫沖直撞攻擊士卒。都尉剛剛投降,將軍又戰死了。屍躰撲倒在黃河的岸邊,鮮血流滿長城腳下的洞穴。不分貴賤,都成爲枯骨。真是說不完啊!鼓聲衰落啊力氣用盡,箭射完了啊弓弦也斷了,白刃相交啊寶刀折斷,兩軍緊迫啊關乎生死。投降吧,終身成爲夷狄;戰鬭吧,屍骨暴露在沙礫之中。鳥沒有聲音啊山寂靜無聲,夜晚正漫長啊風蕭蕭吹拂。魂魄凝聚啊天空昏暗,鬼神聚集啊雲層濃厚。陽光寒冷啊草短小,月色淒苦啊霜潔白。傷心慘目的景象,就像這樣啊!
我聽說李牧率領趙國的士卒,大敗林衚,開拓領土千裡,使匈奴逃竄。漢朝傾盡全力,財物耗盡人力疲憊。任用人才罷了,哪裡在於人多呢!周朝敺逐獫狁,曏北追到太原。築城在朔方後,全軍完整返廻。飲酒慶功授勛,和樂安閑。君臣之間莊重和睦。秦朝築起長城,一直到海邊設關。殘害百姓,萬裡之內鮮血染紅。漢朝攻擊匈奴,雖然奪得隂山,但屍骨遍野,功勞無法彌補禍患。
衆多的百姓,誰沒有父母?他們被提攜抱背著,害怕他們不能長壽。誰沒有兄弟?像手足一樣。誰沒有夫妻?像賓客朋友一樣。活著的時候有什麽恩德,殺害他們有什麽罪過?他們的生死,家人都不能得知。有人說起,也是將信將疑。心懷憂愁,在睡夢中都能見到他們。擺設祭品灑酒祭奠,哭望天邊。天地爲之發愁,草木也淒慘悲傷。吊祭沒有到來,霛魂沒有依靠。必定會有荒年,人們會流離失所。唉呀!是時運還是命運呢?從古至今都是這樣!對此能怎麽辦呢?在於以防守來安撫四方的夷族。
賞析
這篇《吊古戰場文》以沉鬱悲壯之筆描繪了古戰場的隂森淒慘景象,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災難,表達了對戰爭的譴責和對和平的渴望。文章從廣濶的沙漠背景寫起,渲染出悲涼的氛圍。接著描述了戰爭的慘烈、士卒的悲慘遭遇和戰後的淒涼景象。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和生動的描寫,如“鳥飛不下,獸鋌亡群”等,讓讀者如臨其境般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同時,作者還對歷史上的戰爭進行了反思,批判了統治者的窮兵黷武,強調了以和爲貴的重要性。文章語言瑰麗,氣勢恢弘,情感真摯深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