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四首(其三)

·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拼音

譯文

黃鸝在新綠的柳條間叫着春天,成雙作對好喜慶;白鷺排成行迎着春風飛上青天,隊列整齊真優美。那西嶺的雪峯啊,像一幅美麗的畫嵌在窗框裏;這門前的航船啊,竟是從萬里之外的東吳而來。

注釋

黃鸝:黃鶯。 白鷺:鷺鷥,羽毛純白,能高飛。 窗含。是說由窗往外望西嶺,好似嵌在窗框中,故曰窗含。 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這是想象之詞。 東吳:指長江下游的江蘇一帶。成都水路通長江,故云長江萬里船。

這首詩是杜甫廣德二年(764)春初回草堂時寫的,是杜詩寫景的佳作。這首絕句一句一景,兩兩對仗,寫法精緻考究,但讀起來十分自然流暢,一點兒也不覺得有雕琢之感。因爲一以貫之的是詩人的內在情感。一開始寫草堂的春色,情緒是陶然的;而隨着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觸動了他的鄉情。四句景語完整表現了詩人這種複雜細緻的內心思想活動。蘇軾曾經說過:“少陵翰墨無形畫”,此詩就像一幅絢麗生動的山水條幅:畫的中心是幾棵翠綠的垂柳,黃鶯兒在枝頭婉轉歌唱;畫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鷺映於碧空;遠處高山明滅可睹,遙望峯巔猶是經年不化的積雪;近處露出半邊茅屋,門前一條大河,水面停泊着遠方來的船隻。從顏色和線條看,作者把兩筆鵝黃點染在一片翠綠之中,在青淡的空間斜勾出一條白線。點線面有機結合,色彩鮮明而又和諧。

賞析

這組詩一開始寫草堂的春色,情緒是陶然的;而隨着視線的遊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觸動了他的鄉情,四句景語完整表現了詩人這種複雜細緻的內心思想活動。此詩兩兩對杖,寫法非常精緻考究,讀起來卻一點兒也不覺得雕琢,十分自然流暢。把讀者由眼前景觀引向廣遠的空間和悠長的時間之中,引入對歷史和人生的哲思理趣之中。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黃鸝、翠柳顯出活潑的氣氛,白鷺、青天給人以平靜、安適的感覺。“鳴”字表現了鳥兒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現出白鷺的悠然飄逸。黃、翠、白、青,色澤交錯,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傳達出詩人歡快自在的心情。詩句有聲有色,意境優美,對仗工整。一個“含”字,表明詩人是憑窗遠眺,此景彷彿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圖畫。這兩句表現出詩人心情的舒暢和喜悅。“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東吳”,三國時孫權在今江蘇南京定都建國,國號爲吳,也稱東吳。這裏借指長江下游的江南地區。“千秋雪”言時間之久,“萬里船”言空間之廣。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襟何等開闊!這兩句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境界開闊,情志高遠。在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拓寬了廣度,使得全詩的立意一下子卓爾不羣,既有杜詩一貫的深沉厚重,又舒暢開闊,實爲千古名句。 蘇軾曾經說過:“少陵翰墨無形畫”。此詩就像一幅絢麗生動的山水條幅:黃鸝、翠柳、白鷺、青天、江水、雪山,色調淡雅和諧,圖象有動有靜。畫的中心是幾棵翠綠的垂柳,黃鶯兒在枝頭婉轉歌唱;畫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鷺映於碧空;遠處高山明滅可睹,遙望峯巔猶是經年不化的積雪;近處露出半邊茅屋,門前一條大河,水面停泊着遠方來的船隻。從顏色和線條看,作者把兩筆鵝黃點染在一片翠綠之中,在青淡的空間斜勾出一條白線。點線面有機結合,色彩鮮明而又和諧。詩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次開闊,出語雄健。全詩對仗精工,着色鮮麗,動靜結合,聲形兼俱,每句詩都是一幅畫,又宛然組成一幅咫尺萬里的壯闊山水畫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黃鸝(lí):黃鶯,一種鳥類。
  • 白鷺(lù):一種水鳥。
  • 西嶺:指岷山。
  • 千鞦雪:終年不化的積雪。
  •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這裡泛指長江下遊一帶。

繙譯

兩衹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沖曏蔚藍的天空。從窗口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裡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衹。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以黃鸝和白鷺爲主要意象,展現了春天的生機與活力,色彩鮮明,動靜結郃,搆成了一幅富有生機的畫麪。後兩句“窗含西嶺千鞦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則從窗口遠望西嶺的雪景,門口停泊的船衹,進一步擴展了詩的意境,躰現了空間的開濶。整首詩對仗工整,語言清新自然,意境優美,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美好感受。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