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十三節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1],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公都子說:“滕更在您的門下時,似乎應屬於您以禮相待的人,可您卻不解答他的問題,這是爲什麼呢?”
孟子說:“依仗自己地位高貴來發問,依仗自己賢能來發問,依仗自己年紀大來發問,依仗自己有功勞來發問,依仗自己有老交情來發問,都屬於我不回答的範疇。滕更佔了其中的兩條。”
注釋
滕更:滕國君主的弟弟,孟子弟子。
賞析
孟子教學生,誨人不倦,卻並非有問必答。有五種情況,孟子不答弟子問:一是仗着地位高而問,二是仗着自己賢能而問,三是仗着自己年長而問,四是仗着自己有功勞而問,五是仗着自己是孟子的老朋友老交情而問。
滕更在孟子門下時,似乎也在孟子以禮相待之列,但他發問請教時,孟子卻不回答。至於滕更到底是倚仗的哪兩種?孟子點到爲止,並沒有明說。朱熹《集註》引趙氏說:“二,謂挾貴,挾賢也。”而上述五種情況,有一點是相同的:不是虛心地向老師請教,對老師不夠尊敬。
孟子認爲,求教於老師門下,目的是爲了學習知識,切磋學問,教學相長,因此,也不能摻雜貴、賢、長、勳勞、故舊等外在的因素,一旦摻雜了這些因素,就會如朱熹《集註》引尹氏所說:“有所挾,則受道之心不專,所以不答也。”所謂不專,也就是指心不誠,求學心不誠,怎麼能有所收穫呢?所以孟子不予回答。而這種不予回答,又是不是“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呢?(《告子下》)
說起來,孟子的意思也很簡單,對我們來說就是要虛心求教,不要自以爲是。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二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三卷 · 公孫丑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