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一節
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地之相去也,千有餘裏;世之相後也,夭有餘歲。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孟子說:“舜誕生在諸馮,遷居到負夏,死在鳴條,是東方偏遠地區的人。文王生在周國的岐山,死在畢郢,是西方偏遠地區的人人。兩地距離一千多裏,時代相隔一千多年。但是當他們得志時在中國的所作所爲,卻像符節相合那樣相同,古代的聖人和後代的聖人,他們的準則是相同的。”
注釋
諸馮、負夏、鳴條:古代的地名,傳說中舜居住過的地方。
岐周:岐山下的周邑。畢郢:地名,在今陝西咸陽東。
符節:古代表示印信之物,用玉或銅、竹等原料製成虎、龍等形狀,或篆刻文字,剖爲兩半,各執其一,有事則左右相合,以爲印信。
揆(kuí):道理,準則。
賞析
古代中原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所以中原人稱野蠻人爲“夷”。但是,包括中原人在內,所有人都稱之爲聖賢的舜帝和周文王,早先也是“夷”。他們“得志行乎中國”之後,才成爲“聖”。他們爲什麼會成爲“聖”呢?原因在於他們有相同的準則,那就是他們都實行仁政。
“得志行乎中國,謂舜爲天子,文王爲方伯,得行其道於天下也。符節,以玉爲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則左右相合以爲信也。若合符節,言其同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四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