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二節

· 孟子
公孫丑曰:“《詩》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於是?”
拼音

所属合集

#孟子

譯文

公孫丑說:“《詩經》說:‘不白吃飯啊。’君子不耕種卻可得食,這是爲什麼?” 孟子說:“君子居住在一個國家,國君任用他,這個國家便會安寧、富足、尊貴、榮耀;少年子弟追隨他,便會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實守信。‘不白吃飯啊’,還有比這更大的貢獻嗎?”

注釋

詩句見《詩經·魏風·伐檀》。

賞析

《伐檀》本諷刺“君子”不耕而食,但孟子卻認爲,君子爲官,使國家能夠“安富尊榮”,使子弟能夠“孝悌忠信”,大有益於國,的確“不素餐”。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