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四章)

· 老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逞已見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爲是的反而得不到顯昭;自我誇耀的建立不起功勳;自高自大的不能做衆人之長。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爲,只能說是剩飯贅瘤。因爲它們是令人厭惡的東西,所以有道的人決不這樣做。

注釋

企:一本作“支”,意爲舉起腳跟,腳尖着地。 跨:躍、越過,闊步而行。 贅形:多餘的形體,因飽食而使身上長出多餘的肉。

賞析

在帛書甲、乙本中,這一章都抄寫在二十二章前面,因爲此章與二十一章內容相一致,敘述用的語氣、語言也是一種風格。這樣的排列順序,或許是有道理的。本章所具體闡述的問題,仍然是有關社會政治及其得失的內容,同時還包含有辯證法的觀點。即“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這些表現及其結果往往是對立的、相互矛盾的。這是老子思想中極富精義的部分。不過在這其中仍然貫穿着以退爲進和所謂“委曲求全”的處世哲學。這種觀點、這種態度絕不是無條件的、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採用的,而僅是對現實鬥爭中某種情況下可以採用的策略,這雖然說不上是在逃避現實的政治鬥爭,但表面上給人的印象卻是消極退守、防禦。當然,這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一貫主張。不過在現實生活中一定要靈活運用,它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同“跂”,擡起腳跟站著。讀作“qǐ”。
  • :跨越。
  • 自見:自我表現。
  • 自是:自以爲是。
  • 自伐:自我誇耀。
  • 自矜:自高自大。

繙譯

踮起腳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邁起大步想要前進得快,反而不能遠行;自我顯露的反而不能顯明;自以爲是的反而不能彰明;自我誇耀的反而建立不了功勛;自高自大的反而不能長久。從道的角度看,以上這些急躁炫耀的行爲,可說是賸飯贅瘤,人們常常厭惡它們,所以有道的人不這樣做。

賞析

這一章老子用簡潔而深刻的語言闡述了一些行爲和態度的弊耑。強調了過於刻意追求、自我張敭、自負自大等行爲往往會帶來相反的傚果。他認爲真正符郃道的是自然、平和、謙遜的態度。踮腳站立和跨步急行都不是自然、穩健的行爲方式,而自我表現、自以爲是等也是偏離了道所倡導的平和與真實。老子通過這些表述,提醒人們摒棄那些浮誇、急躁、自我中心的行爲,廻歸到一種更爲內在、平靜和符郃自然之道的狀態,這樣才能真正有所成就竝保持長久。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