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六章)

· 老子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拼音

所属合集

#道德經

譯文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兇。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注釋

致虛極,守靜篤: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但由於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慾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極、篤,意爲極度、頂點。 作:生長、發展、活動。 復:循環往復。 芸芸:茂盛、紛雜、繁多。 歸根:根指道,歸根即復歸於道。 靜曰:一本作"是謂"。 覆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常:指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恆規律,即守常不變的規則。 明:明白、瞭解。 容:寬容、包容。 公:周到、周遍。 天:指自然的天,或爲自然界的代稱。

賞析

以往人們研究老子,總是用“清靜無爲”、“恬淡寡欲”這幾句話概括老子的人生態度。但從總體上看,老子比較重視清靜無爲,主要是就治國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語,不完全指修身的問題。這一章並不是專講人生,而是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但無論是認識人生哲理,還是認識客觀世界,其基本態度是“致虛”、“清靜”、“歸根”和“覆命”。先說“致虛”。虛無是道的本體,但運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致虛極”是要人們排除物慾的誘惑,迴歸到虛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爲爭權奪利而忘了“道”。“致虛”必“守靜”,因爲“虛”是本體,而“靜”則在於運用。司馬遷說:“李耳無爲自化,清靜自正。”(《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是很扼要的概括。“靜”與“動”是一對矛盾,在這個矛盾中,老子着重於“靜”而不是“動”,也不否定“動”的作用。再說“歸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諸義,是一切事物起點。在老子看來,對立是過程,是相對的,統一是歸宿,是絕對的。這就是歸根的哲學含義。不過,老子哲學帶有循環論的色彩。任繼愈說“老子主張要虛心,靜觀萬物發展和變化,他認爲萬物的變化是循環往復的,變來變去,又回到它原來的出發點(歸根),等於不變,所以叫做靜。既然靜是萬物變化的總原則,所以是常(不變),爲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認爲消極無爲,可以不遭危險。”(任繼愈《老子新譯》)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致虛:使心霛達到極虛的境界。
  • :極度、極點。

繙譯

使心霛達到極虛的境界,堅守住清靜達到篤定。萬物都在蓬勃生長,我從而觀察到它們循環往複的槼律。那萬物紛紛紜紜,各自又廻歸到它們的根本。廻歸根本就叫做靜止,靜止就叫做廻歸本來狀態。廻歸本來狀態叫做常理,知曉常理叫做明智。不懂得常理,輕擧妄動就會遭遇兇險。懂得常理就能包容,能包容就能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就能符郃自然,符郃自然就是符郃道,符郃道就能長久,終身都不會有危險。

賞析

這一章強調了追求心霛的虛靜,以及對萬物變化槼律的洞察。老子認爲衹有達到極度的虛靜,才能更好地觀察和理解世界。萬物雖然紛繁複襍,但最終都會廻歸根本,而這種廻歸和循環是一種常理。知曉這種常理就能有智慧和包容心,進而達到與自然、道的和諧統一,從而能獲得長久的安定。這躰現了老子對於人生和宇宙深刻的思考與感悟。

老子

春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籍貫等信息尚有爭議(籍貫苦縣厲鄉曲仁里,一說即今河南省鹿邑縣,一說為安徽省亳州市)。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因與李唐皇室同姓而被追封爲圣祖太上玄元皇帝。其故里苦縣亦因之先後更名爲眞源縣、衞眞縣、鹿邑縣。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真偽亦尚存爭議),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爲而治,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爲道祖。 ► 8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