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簟(diàn):竹蓆。
- 膩:此處指梅雨季節的潮溼感。
- 鼉(tuó):即揚子鱷,此處可能指其鳴聲,或泛指雷聲。
翻譯
綠樹的濃蔭下長滿了青苔,我的柴門正對着水面敞開。 竹蓆上感受到初熟麥子的涼意,枕頭上還殘留着梅雨季節的溼潤。 魚兒躍起,海風隨之而來,鼉的鳴叫預示着江雨即將到來。 美麗的佳人如今身在何方?每當夕陽西下,我便登上樓臺眺望。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夏日閒居的景象,通過綠樹、青苔、柴門、水面等自然元素,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略帶憂鬱的氛圍。詩中「簟涼初熟麥,枕膩乍經梅」巧妙地結合了季節的特色,表達了夏日的涼爽與梅雨的潮溼。後兩句通過對魚躍、海風、鼉鳴、江雨的描寫,進一步以自然的變化來暗示時間的流逝和內心的孤寂。結尾的「佳人竟何處,日夕上樓臺」則抒發了對遠方佳人的思念之情,以及日復一日等待的無奈與期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細膩,展現了許渾詩歌的獨特魅力。

許渾
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
► 5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