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福嚴寺二十三題爲梓上人賦般若寺

· 張翥
一柱標南紀,神功自斷鰲。 寒過岣嶁遠,勢敵祝融高。 異鳥流清響,神鐙見白毫。 危顛可觀日,夜涌海東濤。
拼音

所属合集

#峯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衡山:位於湖南省中部,爲中國五嶽之一,古稱「南嶽」。
  • 福嚴寺:位於衡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佛教寺廟。
  • 般若:佛教術語,意爲智慧,通常指超越世俗認識的智慧。
  • 一柱標南紀:形容衡山如同一根巨大的柱子,標誌着南方的邊界。
  • 神功自斷鰲:比喻衡山的高大雄偉,如同神話中支撐天地的巨鰲被神力斷開。
  • 岣嶁:衡山的主峯之一,也泛指衡山。
  • 祝融:衡山的另一主峯,也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火神。
  • 異鳥流清響:指山中的鳥兒發出悅耳的鳴叫聲。
  • 神鐙見白毫:鐙(dèng),古代馬鞍兩側的腳踏。這裏可能指山中的奇石或景物,白毫可能指山中的雲霧或光線。
  • 危顛可觀日:危顛,指山的最高點。這裏指在山頂可以觀賞日出。
  • 夜涌海東濤:形容夜晚從山頂望去,彷彿能看到東海的波濤洶涌。

翻譯

衡山福嚴寺的般若寺, 如一根巨柱標誌着南方的邊界, 其雄偉之姿彷彿神力斷開了支撐天地的巨鰲。 山中的寒氣比岣嶁峯還要遠, 其氣勢與祝融峯相抗衡。 奇異的鳥兒在山間發出清脆的鳴叫, 神祕的景緻中可見到白色的光芒。 站在山頂的最高點,可以觀賞到壯麗的日出, 夜晚則彷彿能看到東海波濤洶涌的景象。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衡山福嚴寺般若寺的壯麗景色,通過對比和誇張的手法,展現了衡山的雄偉與神祕。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一柱標南紀」、「神功自斷鰲」等,形象地表達了衡山的高大與不可一世。同時,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細膩描繪,如「異鳥流清響」、「神鐙見白毫」,傳達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深刻感受和敬畏之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元代詩人張翥的詩歌才華。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