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序
此詞是作者南渡後登金陵城上西樓眺遠時,抒發愛國情懷的詞作,全詞氣魄宏大,寄慨深遠,凝聚著當時廣大愛國者的心聲。
上闋寫金陵登臨之所見。開頭兩句,寫詞人登城樓眺遠,觸景生情,引起感慨。金陵城上的西門樓,居高臨下,面嚮波濤滾滾的長江,是觀覽江面變化,遠眺城外景色的勝地。李白曾在這裏寫下了《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詩,抒發的是對南齊詩人謝朓的懷念。
朱敦儒這首登樓抒懷之作,旣不是發「思古之幽情」,也不是為區區個人之事,而是感嘆國家生死存亡的命運。
接下來,作者寫自己在秋色中倚西樓遠眺。「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們産生凄凉的心情。詞中所寫悲秋,含意較深,是暗示山河殘破,充滿蕭條氣象。
第三句描寫「清秋」傍晚的景象。詞人之所以捕捉「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來反映悲凉抑鬱的心情。
下闋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來表達詞人的亡國之痛,及其渴望收復中原的心志。「簪纓」是貴族官僚的服飾,用來代人。「簪纓散」,説他們在北宋滅亡之後紛紛南逃。「幾時收」,旣是詞人渴望早日恢復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的憤懣和斥責。
結尾一句,用擬人化的手法,寄託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對中原人民的深切懷念。作者摒棄直陳其事的寫法,將內心的情感表達得含蓄、深沉而動人。人在傷心地流淚,已經能説明他痛苦難於忍受了,但詞人又幻想請託「悲風吹淚過揚州」,這就更加表現出他悲憤交集、痛苦欲絶。揚州是當時抗金的前綫重鎮,過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佔領區。風本來沒有感情,風前冠一「悲」字,就給「風」注入了濃厚的感情色彩。
此詞將作者深沉的亡國之痛和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表達得淋灕盡致、感人肺腑,讀後令人感到蕩氣回腸,餘味深長。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簪纓:古代達官貴人的冠飾,後遂藉以指高官顯宦。簪,古人用來綰定髮髻或冠的長針。纓,系冠的帶子。
翻譯
在金陵城的西城樓上,倚靠着欄杆正處深秋時節。看着萬里的夕陽垂落在大地,滔滔長江水不停地向東流去。 中原大亂,達官顯貴們紛紛逃散,什麼時候才能收復國土呢?試着請求悲涼的秋風,將我的淚水吹到揚州去。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寫景,描繪出夕陽西下、大江奔流的壯闊之景,營造出一種蒼涼的氛圍。下片抒情,通過「中原亂」「簪纓散」表達對國家淪陷、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憤,「幾時收」則直接發出對收復失地的渴望和期盼。最後以「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作結,將個人的悲愁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情感真摯深沉。全詞境界開闊,情感悲慨,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朱敦儒
字希真,洛陽人。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祕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並稱爲“洛中八俊” (樓鑰《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
► 26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