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 · 賦杜鵑花
百紫千紅過了春,杜鵑聲苦不堪聞。卻解啼教春小住,風雨,空山招得海棠魂。
恰似蜀宮當日女,無數,猩猩血染赭羅巾。畢竟花開誰作主?記取,大都花屬惜花人。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注釋
定風波:詞牌名。原爲唐教坊曲。《張子野詞》入「雙調」。李珣(Xún)詞名《定風流》,張子野詞名《定風波令》。此體始自五代歐陽炯,爲通用之正體。此調六十二字,上闋三平韻,錯叶二仄韻,下闋二平韻,錯叶四仄韻。全調以七言句式爲主,每句用韻,於平聲韻中包孕三換仄韻,插入三箇兩字句,調勢於流暢時忽然頓挫轉折,因而韻律複雜,其中之兩字句很難處理,用此調時應注意格律與詞意之轉折變化。《樂章集》演爲慢詞,一入「雙調」,一入「林鐘商」,幷全用仄韻。
「賦杜鵑花」:四巻本乙集倶作「杜鵑花」。
「百紫千紅過了春」句:宋·王介甫《越人以幕養花因遊其下二首·其一》:「幕天無日地無塵,百紫千紅占得春。野草自花還自落,落時還有惜花人。」
「杜鵑聲苦不堪聞」句:東晉·常道將《華陽國志·蜀志》:「後有王曰杜宇,教民務農。一號杜主。時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悅之,納以爲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巴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髙諸王。乃以褒斜爲前門,熊耳、靈關爲後戸,玉壘、峨眉爲城郭,江、潛、綿、洛爲池澤;以汶山爲畜牧,南中爲園苑。會有水災,其相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堯舜禪授之義,遂禪位於開明。帝升西山隱焉。時適二月,子鵑鳥鳴。故蜀人悲子鵑鳥鳴也。巴亦化其教而力農務。迄今巴蜀民農,時先祀杜主君。」《成都記》:「望帝死,其魂化爲鳥,名曰杜鵑。」《華陽風俗録》:「杜鵑大如鵲而羽烏,其聲哀而吻有血。土人云:春至則鳴。聞其初聲則有離別之苦,人惡聞之。惟田家候其鳴則興農事。」
「恰似蜀宮當日女,無數」句:唐·司空文初《杜鵑行》:「古時杜宇稱望帝,魂作杜鵑何微細。……豈思昔日居深宮,嬪嬙左右如花紅。」恰似,四巻本乙集及《全芳備祖·前集巻十六·〈花部·杜鵑花·定風波〉》幷作「一似」。
「畢竟花開誰作主」句:宋·蘇東坡《次韻王晉卿惠花栽,栽所寓張退傅第中》詩:「若問此花誰是主,天教閑客管靑春。」
「大都花屬惜花人」句:唐·白樂天《遊雲居寺贈穆三十六地主》詩:「勝地本來無定主,大都山屬愛山人。」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百紫千紅:形容百花盛開,色彩絢麗。這裏泛指春天裏各種盛開的嬌豔花朵。
- 杜鵑聲苦:傳說杜鵑鳥啼叫時,聲音淒厲。古人常以其啼叫表達哀怨、愁苦之情 。
- 卻解:卻懂得。
- 春小住:讓春天稍微停留一下。
- 海棠魂:用海棠花來指代美好的事物或靈魂,此處指因杜鵑花的努力,似乎能讓如海棠般美好的春景稍稍停留。
- 蜀宮當日女:傳說中蜀帝杜宇死後化爲杜鵑鳥,這裏以蜀宮女子形容杜鵑花,增添神話色彩和神祕感。
- **猩猩血:比喻杜鵑花的顏色像猩猩的血一樣殷紅。 **
- 赭羅巾:赭(zhě),紅褐色。羅巾,絲織品的巾帕。這裏用來形容如杜鵑花般顏色的巾帕。
- 大都:大多。
翻譯
春天裏那些絢麗多彩的花兒都已開過,過了最爲繁華的時節。此時杜鵑鳥那悲苦的啼叫讓人實在不忍心聽聞。然而這杜鵑似乎懂得啼叫着讓春天略微停留一下。在風雨之中,它於空曠的山間好像招來了海棠花的精魂。 這杜鵑花就如同當年蜀宮的女子一般,數不勝數。那殷紅的色彩像是猩猩的血染在了紅褐色的羅巾上。可要問這花開究竟由誰來作主呢?記住吧,大多時候花兒會屬於那些憐惜它們的人。
賞析
這首《定風波·杜鵑花》別具韻味。上闋,辛棄疾先用「百紫千紅過了春」描繪春天繁華已逝的景象,爲全詩奠定略顯哀傷的基調,緊接着以「杜鵑聲苦不堪聞」,借杜鵑淒厲的叫聲進一步渲染惆悵的氛圍。但「卻解啼教春小住」一轉,賦予杜鵑一種留住美好事物的使命感,這看似矛盾卻巧妙融合的描寫,充滿了奇幻色彩,再加上「空山招得海棠魂」,使畫面空靈又唯美,給人以無盡的想象空間 。 下闋,詞人將杜鵑花比作「蜀宮當日女」,賦予其歷史文化底蘊與神祕色彩,「猩猩血染赭羅巾」形象生動地描繪出杜鵑花的明豔與鮮豔的顏色 。最後以「畢竟花開誰作主,記取,大都花屬惜花人」一句發問並作答,點明主旨,蘊含着對珍惜美好事物的呼籲,賞花人對花的愛護和珍惜,決定了花的意義和歸屬。整首詞既有對自然景象細緻入微地刻畫,又飽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與豐富情感,展現了辛棄疾詞作豪放之外細膩婉約的一面,耐人尋味。

辛棄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詞人、將領,濟南府歴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歴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生於金山東東路(原北宋京東東路)濟南府歴城縣,時中原已陷於金。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海陵王南侵,稼軒趁機聚衆二千,投忠義軍隸耿京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京命奏事建康,高宗勞師建康,授天平軍節度掌書記,並以節度使印告召京。時京部將張安國殺京降金,稼軒還至海州,約忠義軍五十騎,徑趨金營,縛張安國以歸,獻俘行在,改差簽判江陰軍,時年二十一歲。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通判建康府。乾道時,累知滁州,寬徵賦、招流散,教民兵、議屯田。歴提點江西刑獄,京西轉運判官,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淳熙中,知潭州兼湖南安撫使,創建「飛虎軍」,雄鎮一方。後再知隆興府,任上因擅撥糧舟救荒,爲言者論罷。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起提點福建刑獄,遷知福州兼福建安撫使,未幾又爲諫官誣劾落職,居鉛山。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起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嘉泰四年(1204年),遷知鎮江府,旋坐謬舉落職。開禧三年(1207年)召赴行在奏事,進樞密都承旨,未受命而病卒,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忠敏」。稼軒擅長短句,以豪放爲主,有「詞中之龍」之稱,與東坡並稱「蘇辛」,又與易安並稱「濟南二安」。平生力主抗金,「以恢復爲志,以功業自許」,嘗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然命運多舛,屢與當政之主和派政見不合,備受排擠,壯志難酬。故滿腔激情多寓於詞。詞風多樣,題材廣闊,悲鬱沉雄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更善化前人典故入詞。現存詞六百餘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傳世。詩集《稼軒集》已佚。清嘉慶間辛敬甫輯有《稼軒集鈔存》,近人鄧恭三增輯爲《辛稼軒詩文鈔存》。生平見《宋史·卷四百〇一·辛棄疾傳》,近人陳思有《辛稼軒年譜》及鄧恭三《辛稼軒年譜》。
► 794篇诗文
辛棄疾的其他作品
- 《 滿江紅 · 送徐撫幹衡仲之官三山,時馬叔會侍郎帥閩 》 —— [ 宋 ] 辛棄疾
- 《 虞美人 · 壽趙文鼎提舉 》 —— [ 宋 ] 辛棄疾
- 《 和李都統詩 》 —— [ 宋 ] 辛棄疾
- 《 感皇恩 · 壽鉛山陳丞及之 》 —— [ 宋 ] 辛棄疾
- 《 醜奴兒 · 近來愁似天來大 》 —— [ 宋 ] 辛棄疾
- 《 和趙茂嘉郎中雙頭芍藥二首 》 —— [ 宋 ] 辛棄疾
- 《 鷓鴣天 · 和張子志提舉 》 —— [ 宋 ] 辛棄疾
- 《 減字木蘭花 · 長沙道中,壁上有婦人題字,若有恨者,用其意爲賦 》 —— [ 宋 ] 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