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譯文
宰我問道:“對於有仁德的人,別人告訴他井裏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會跟着下去嗎?”孔子說:“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可能被迷惑。”
注釋
仁:這裏指有仁德的人。
逝:往。這裏指到井邊去看並設法救之。
陷:陷入。
賞析
宰我所問的這個問題的確是比較尖銳的。“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對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麼令人信服。他認爲下井救人是不必要的,只要到井邊尋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這就爲君子不誠心救人找到這樣一個藉口。這恐怕與他一貫倡導的“見義不爲非君子”的觀點是截然相反的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宰我:孔子的學生,姓宰,名予,字子我。
- 仁者:有仁德的人。
- 井有仁焉:井裏有個有仁德的人(落入井中) ,「仁」在這裏指有仁德的人。
- 從之:跟着下去。
- 逝:往,這裏指到……去。
- 陷:陷入。
- 欺:被欺騙。
- 罔:wǎng,陷害、愚弄 。
翻譯
宰我問道:「對於有仁德的人,即使告訴他說:『井裏有個有仁德的人落入其中啦。』他會跟着下去救嗎 ?」孔子說:「爲什麼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設法救落井之人,但不能自己也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但不會被人愚弄。 」
賞析
這一章討論的是關於仁義與智慧相互關係的話題。宰我提出一個刁鑽且頗具思考性的問題,試圖探尋在極端假設下仁者的行爲選擇。孔子的回答十分睿智,他指出君子秉持仁愛之心,會盡力援救他人,但也絕不盲目,不會讓自己陷入毫無意義的困境,強調在踐行仁德時需要有理智的判斷。 「可欺也,不可罔也」進一步說明君子雖懷有善良的本心,可能在表面上受到假象的迷惑,但不會真正被人設計陷害和愚弄,他們內心對道德和是非有着清晰的界限與原則。這段對話生動地展現了儒家思想中,仁德與智慧並重的理念,既要保持善良、踐行仁愛,又要憑藉智慧和理智避免被有心之人利用,體現出一種深刻且圓融的處世哲學 。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論語 · 先進篇 · 第十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爲政篇 · 第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三十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八佾篇 · 第二十一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述而篇 · 第三十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十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三章 》 —— [ 周 ] 孔子
相关推荐
- 《 論語 · 公冶長篇 · 第九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顏淵篇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憲問篇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雍也篇 · 第二十二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爲政篇 · 第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里仁篇 · 第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泰伯篇 · 第十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論語 · 爲政篇 · 第二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