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 鄉黨篇 · 第七章

· 孔子
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拼音

所属合集

#論語

譯文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齋戒的時候,一定要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與妻妾同房)。

注釋

齊(zhāi):同齋。 明衣:齋前沐浴後穿的浴衣。 變食:改變平常的飲食。指不飲酒,不吃蔥、蒜等有刺激味的東西。 居必遷坐:指從內室遷到外室居住,不和妻妾同房。

賞析

古代中國祭祀前,一定要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表示誠敬。而上層人物平常和妻室居於“燕寢”。齋戒之時則居於“外寢”(也叫“正寢”),和妻妾不同房。唐朝的法律還規定舉行大祭,在齋戒之時官吏不宿於正寢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這也或是古代風俗的殘存。 清朝三代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曾做一聯“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對聯告訴人們:自古以來的賢聖之人,都是大氣之人,越是遇到驚天動地之事,越能心靜如水,沉着應對。此爲人之精氣神。而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將祭祀看做一項重要的活動,本章描述的是在活動之前,從身體上如何開展準備工作的。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爲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爲“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爲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 ► 3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