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名句
譯文
孟子說:“古代的賢明君主喜歡善行,就忘記了自身的權勢,古代的賢明士人又何嘗不是如此?他們喜歡行道卻忘記了別人的權勢。因此王公貴族不對他恭敬盡禮,就不能夠想見就見。多見一面尚且不行,何況要把他當臣下呢?”
注釋
亟(jí)見:猶言想見就見;亟,急。
由:同“猶”。亟(qì):屢次。
賞析
孟子離開齊國,辭去三卿之位時曾經說過。真正的賢士應是不召之臣,他們是君主的師傅,有能力致君於堯舜之上。君主要用這樣的賢士,必須禮遇有加,他們纔可能出仕。孟子認爲,他自己就是這樣的賢士。齊宣王不能這樣待他,所以他辭官回到鄒國老家。
樂道忘勢,是弘揚讀書人的氣節和骨氣。孟子認爲,古代的賢王好納善言而忘記自己的權勢,古代的賢士又何嘗不是以善言爲重而以權勢爲輕?那些賢士,樂於走他自己的仁道而忘記了人家的權勢,所以王公不對他恭敬盡禮,就不可以見他,見他尚且不可以急急忙忙地想見就見,何況還要他作臣下呢?
這段話,大概是針對當時爲求聞達而不擇手段的士人們說的。
“言君當屈己以下賢,士不枉道而求利。二者勢若相反,而實則相成,蓋亦各盡其道而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好善:喜好善良。
- 勢:權勢。
- 亟(qì):多次、屢次。
繙譯
孟子說:“古代的賢明君王喜歡善良而忘掉自己的權勢,古代的賢能之士何嘗不是這樣?樂於走自己的道義之路而忘掉別人的權勢。所以王公不對他恭敬盡禮,就不能多次見到他。相見尚且不能多次,何況要讓他儅臣子呢?”
賞析
這一節躰現了孟子對於古代賢王和賢士的品德與態度的闡述。強調賢王能夠以善爲好,而不依仗權勢;賢士則專注於自己所遵循的道義,而不在乎他人的權勢。這種對善和道義的堅守高於對權勢的看重。它倡導了一種高尚的品德和行爲準則,即追求善與道義的純粹性,不被權勢所左右。同時也指出,賢能的人不會輕易被權勢所折服,王公若沒有足夠的恭敬和禮貌,很難與之頻繁相見,更別說讓其臣服了。這反映了一種尊重與平等的觀唸,突出了品德和人格在人際關系中的重要性。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下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七卷 · 離婁上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十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二卷 · 告子下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六節 》 —— [ 周 ]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