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四節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曰:“異於白馬之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爲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爲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與?”
拼音
所属合集
譯文
告子說:“飲食男女,是人的天性。仁是內在的,而不是外在的;義是外在的,而不是內在的。”
孟子說:“爲什麼說仁是內在的,而義是外在的呢?”
告子回答說:“他年紀大所以我尊敬他,並不是我內心原本就尊敬他。正如白色的東西我認爲它白,是根據它外表的白色,所以說義是外在的。”
孟子說:“白馬的白和白人的白或許沒什麼不同;但是不知道憐惜老馬和不知道尊敬年長的人,也是沒有什麼不同嗎?而且你說的義,在於年長者一方呢?還是在於尊敬年長者的一方呢?”
告子回答說:“是我的弟弟就愛他,是秦國人的弟弟就不愛他,愛不愛是由我自己內心決定的,所以說仁是內在的。尊敬楚國的長者,也尊敬我自己的長者,尊敬與否,是由年長這個外在因素決定的,所以說義是外在的。”
孟子說:“喜歡吃秦國人的烤肉,和喜歡吃自己的烤肉沒什麼不同,事物也有這種情況,那麼,喜歡吃烤肉的心也是外在的嗎?”
注釋
食色,性也:《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指物質資料生產;色,指人口自身的生產。
異於:此二字疑爲衍文。
耆:同“嗜”。炙:烤的肉。
賞析
本章承前三章,繼續寫告子與孟子就人性問題展開爭論。
告子認爲,人的本性是飲食、男女,是求生,不是仁義之類的東西。對此,孟子似不持異議,故未反駁。
告子還認爲,仁是內在的東西,又是外在的東西,恭敬長者是內在之情,認爲物白是由於對外物加以認識的緣故。
孟子對其內仁外義說並不贊成。孟子認爲,除了飲食、男女的天性之外,人還有仁義禮智幾種天性,這些也是內在的東西,就像人們喜歡吃烤肉一樣,告子認爲義爲外在的東西,這是自相矛盾的說法。
“告子以人之知覺運動者爲性,故言人之甘食悅色者即其性。故仁愛之心生於內,而事物之宜由乎外。學者但當用力於仁,而不必求合於義也。”
“白馬白人,所謂彼白而我白之也;長馬長人,所謂彼長而我長之也。白馬白人不異,而長馬長人不同,是乃所謂義也。義不在彼之長,而在我長之之心,則義之非外明矣。”
“自篇首至此四章,告子之辯屢屈,而屢變其說以求勝,卒不聞其能自反而有所疑也。此正其所謂不得於言勿求於心者,所以卒於鹵莽而不得其正也。”
孟子
孟子,名軻,或字子輿,華夏族(漢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世追封孟子爲“亞聖公”,尊稱爲“亞聖”,其弟子及再傳弟子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 271篇诗文
孟子的其他作品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三十九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九卷 · 萬章上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七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十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三十八節 》 —— [ 周 ] 孟子
- 《 魚我所欲也 》 —— [ 周 ] 孟子
相关推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十一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八卷 · 離婁下 · 第三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八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四卷 · 盡心下 · 第二十六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二卷 · 梁惠王下 · 第五節 》 —— [ 周 ] 孟子
- 《 孟子 · 第十三卷 · 盡心上 · 第十二節 》 —— [ 周 ] 孟子